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审计风险成因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审计风险成因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审计风险成因管理

当前,效益审计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在开展审计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产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效益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开展效益审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为依托,效益审计就无法正常展开。我国宪法和法律虽然赋予审计机关监督职能,但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规范,关于效益方面的要求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审计法》只原则规定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而没有对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作出规定,关于效益审计的实务准则也还没有出台,这使得效益审计只能成为财务审计的补充,依各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在审计过程中完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掌握,随意性较大,审计的风险可想而知。

(二)评价指标

由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对于同一项目,如果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得出的审计结论就会有很大差别。目前我们关于效益的评价指标还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类资金,尚未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在审计实践中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则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三)人员素质

由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要熟悉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掌握经济、法律、工程、装备等各种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从目前实际来看,大多数审计人员只精通财务与审计方面的知识,对于效益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对相关专业领域涉猎不多,难以适应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效益审计的质量较为困难,风险也较高。

(四)审计取证

由于效益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审计对象十分复杂,且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效益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关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但是由于缺乏证据收集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审计证据的收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旦审计证据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就可能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甚至造成不良后果,使效益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技术方法

效益审计要评价的是被审计单位各项资金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不可能有确定的法规可以遵循,只能靠审计人员灵活掌握,而效益的高低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审计对象其效益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是高效益,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综合评价方法,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学运算,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效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以及评价方法本身的缺陷可能会对审计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六)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是当前审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效益审计要对审计对象的效益进行评价,必须要对现有的财务信息及其他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如果审计所依据的资料是虚假的,则得出的结论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审计中能否占有真实、详尽的信息资料,对效益审计风险有直接的影响。

二、防范效益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效益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审计具有法定性的特征,开展效益首先必须要解决法律依据的问题,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把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而重要的审计内容确定下来,开展效益审计才有法可依。首先,要在《审计法》和相关法律中确立效益审计的地位,把效益审计作为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效益审计经常化、制度化。其次,要在现有审计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基本建设审计中取得的关于效益评价的经验,吸取当前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制定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的效益审计准则,对效益审计的内容、时机、程序、方法、审计报告的出具等作出规定。针对不同审计对象的特点,可分别制定适合的审计准则。再次,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要能基本涵养审计对象效益的各个方面,合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于某些难以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内容,可以制定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指标。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以便能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有关的效益评价指标和专门的评价方法对审计对象的效益进行评价。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效益意识和效益评价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开展效益审计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广泛涉猎经济、法律、工程等专业知识,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效益审计人才的培养,通过与有关高校签定定向培养协议,按照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培养效益审计急需的专业人才;三是建立外聘专家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其专业特长,弥补审计队伍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不足。

(三)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方法

效益审计与虽然与传统的财务审计有较大的差别,但是有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仍可应用于效益审计,有些则需要根据效益审计的特点加以改进,如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技术方法。另外,效益审计还有着不同于传统审计的专门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分析法,即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一系列的数学运算,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情况作出精确的量化评估;二是经济活动分析法,它是一种事后审计方法,通过把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果与历史先进水平、前期水平、平均水平、计划水平等进行比较,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水平。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法有对比分析法、连锁替代法、平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等;三是可行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来加以分析,确定其可行性和经济性,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四)加强效益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由于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全具备,审计部门内部也存在很多尚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审计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审计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对于效益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相关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这些都会对效益审计的顺利展开及其审计效果产生不得影响。我们在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效益审计的风险问题,加强对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一是效益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审计结论的影响;二是效益审计风险模型及计量,效益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等;三是积极探索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在效益审计中的应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