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财务预算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也日益活跃,各种新的管理理念也日渐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基础的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拟对相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任务及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类。收入预算指高校在计划年度内对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用于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收入计划,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支出预算指高校对计划年度内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支出计划,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按其层次可分为校级和所属各级收支综合预算,以及校级和所属各级各类专项预算。校级预算在维持和维护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各类预算(包括经常性预算),并在此项目下作进一步分解,形成建设性预算以及各专项预算。所属各级收支预算和各类专项预算的主体是各二级单位,其反映二级单位可支配财力的使用计划,各项经费要实行专款专用。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合理编制预算,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如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目前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复式预算法,项目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来自国家财政,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给校内各学院(部门)下达预算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高校财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收入渠道,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搞好预算管理。但部分高校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办学的意识,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不能统筹安排有限的资源,未能层层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导致高校预算管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第一,预算编制程序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财务部门自上而下的编制程序导致高校预算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在这种编制程序下编制的预算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各部门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制定的,没有考虑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往往导致预算与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不符。同时在这种编制程序下,下级不能参与预算的制定,不利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原有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增量预算法为主,该方法主要以以前年度支出为基数,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容易导致预算随意追加,不能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降低了预算的约束力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零基预算法是一种较科学预算编制方法,但在高校推行零基预算法存在困难:首先,技术上存在困难,表现为缺乏具体科学的量化指标对收入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零基预算所需的定额标准,高校预算编制部门缺乏成熟的软件系统支持预算编制;其次,技术人才缺乏,零基预算的编制过程复杂,需要大量能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专门技术的人才;此外,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无法明了化,也阻碍了零基预算法的广泛使用。
(三)预算执行与监督不力,缺乏考核
预算编制关系到高校的发展,预算确定以后,各部门应主动接受监督。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两码事,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监督,预算调整随意,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同时,多数高校缺乏预算考核奖惩措施,或即使有奖惩措施但落实不到位。在考核过程中,被考核方往往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考核方则常常掺杂个人情感去评价被考核方,或考核后缺乏配套的奖惩措施,使考核流于形式,起不到应由的激励作用。
三、解决高校预算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高校应加强预算管理宣传,发动全员参与预算管理;加强对负责人的培训,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管理技能;完善规章制度,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程序、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明确预算执行和调整程序;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进行预算监督,严肃预算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
高校的财务预算应该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进行编制。高校的预算编制应由过去采取财务处下达预算指标的编制程序改为“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要求学校成立预算委员会,负责全校的预算编制论证工作。预算编制的“一上”指高校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审核确认的基本信息表的有关数据、分类归档定额和专项支出申报的有关规定,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主管部门;“一下”指高校主管部门根据高校编制内的实有人数、工作量、资产等数字审核支出预算建议数,结合当年的财力情况测算并向各高校下达收入、支出等各项预算控制数,由高校预算委员会向相关各职能部门通报预算控制数;“二上”是高校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征求预算修改意见,并上报学校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预算编制委员会按预算控制数进行调整,并经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再次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二下”是指调整后的预算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向全校公布正式预算,以便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让全校教职工接受预算的执行,增强预算的外部监督力量。
(二)选择科学、恰当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管理的客观性
根据部门预算的要求,在高校编制预算时应该综合运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滚动预算等方法,由投入型预算转变为产出型预算。采用零基预算,有利于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级部门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高校具体的办学情况复杂多变,在编制预算时不可能对影响学校办学活动的诸因素进行准确预测分析。因此,在编制预算时采用滚动预算方法能够帮助减少预算与实际的差异,有利于提高预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在编制预算时,注重指标与绩效挂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推行“部门预算”
高校的“部门预算”就是以部门、院系为基本预算单位,由各预算单位根据其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编制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经过专门预算机构对各部门上报的收支项目进行审议,最后形成学校的总预算,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执行。部门预算可以将预算年度内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学校的预算管理。
(四)加强财务预算的事中管理
要明确各部门领导、校领导的报销审批权限与范围,其所审批的业务应该在其权限与范围之内;学校各部门的经费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下的超计划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各项经费报销签批人应对其签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批依据是原始凭证和资金运筹情况,应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资金运作以及原始凭证的合理性负责。
(五)在高校内部建立预算执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网络,实施动态管理
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学校决策层,下达学校各部门的跨部门、跨组织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网络,这样既可以随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有悖于预算的行为,又可以及时将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情况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单位,使他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作出相应决策,保证预算顺利完成。
(六)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高校预算管理机构应由校长领导,由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校长参与预算,可以使学校预算具有严肃性;专业人员参与预算,可以使预算指标更为客观、合理、准确和科学;同时高校预算执行由专业人员监督,可以避免预算执行的盲目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七)建立激励机制,将预算的考核和奖惩相结合
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结合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奖惩措施,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部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执行情况差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制裁。这样可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好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唐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探讨》,《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2]杨顺利、邓争伟:《浅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宋淑鸿:《对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的探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4]陈国民、华文英:《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经济师》2005年第8期。
[5]王龙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