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预算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现行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着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目标;模式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把预算管理作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
内容。高校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高校内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高校的办学活动,完成既定的办学目标。它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量方法,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指标进行具体规划。完善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将预算管理中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来全面合理地反映学校收支状况,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实现高校的事业发展计划。它是高校组织日常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高校办学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在新时期,高校收入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国家建设性贷款政策的实施,高校可支配资金越来越多。面对这一形势,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高校办学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办学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一、高校传统预算管理的模式
(一)定额经费(行政综合类经费)
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等行政综合支出预算按单位人员定编定额,部分高校还根据单位性质通过加成系数法对定额进行调整;除特支费、人员加班费需单独分项控制外,其他经费可以合并按综合定额标准下拨。
(二)经常性专项类经费
部门的经常性专项业务经费。每一预算年度需进行上一年度项目执行情况评审,在上一年的基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三)一次性专项类经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屋修缮项目、设备购置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和其他大型项目(十万元以上)可作为一次性专项。对此类项目需建立与学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立项论证和排序,核定项目实施内容及概算金额,按学校资金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项目结束时进行验收和绩效评审。建立项目库,加强预算审核力度,按轻重缓急及财力水平排序,特别是要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高校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只是按照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的预算体制比较多地考虑了上级财政管理的需要,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而许多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的编制按照上级部门的需求,做到收支平衡。预算批复后,学校需按照事业计划把预算下达到二级单位或基层单位。如果预算在编制过程中缺乏与执行部门的必要沟通,下达的资金预算不能满足二级单位的需要,或者缺乏严格的控制支出措施,容易产生一级预算平衡、二级预算失衡的隐患,其结果是总体上平衡,实际上并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同时,很多高校当前预算的编制方法实质上仍然采用“基数加因素”法,并未真正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基数加因素”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其是增量预算,易于形成刚性支出,不利于支出数额与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况且“基数”是多年形成的,其中包含有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因素。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网络和科学的管理程序,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很大,实际中经常出现预算经费指标的挪用,寅吃卯粮,造成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失去保证,或形成预算执行赤字。同时,资金的收支随意性大,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不佳,因而不具备高校预算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的特征,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考核评价弱化
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功能,对高校内部各学院的预算管理工作绩效没有进行考核与评价,预算管理工作绩效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奖惩脱节,忽视了各学院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创新预算管理模式,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更新预算管理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协调管理方式,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调动各部门、单位及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财务部门要与各单位共同讨论、相互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目标,转变高校预算管理就是财会部门的专项工作的错误观念,从基层开始做好部门预算的编制。其次,要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机构要由校长领导,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并建立相应的规范和程序,这样有利于增强预算编制的权威性。一方面,符合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预算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后,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便于发挥专业人员集体的作用,充分协商,做出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预算计划;另一方面,有利于预算权力的划分与制衡,提高了预算管理的质量。
(二)实行综合预算编制方法
进入21世纪,旧的预算编制方法已不适用于高校发展。事业费收入已不能满足办学支出的需要,逐步向学校自有资金透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预算管理开始探索新的预算编制方法,把自有资金的收支也纳入到学校预算管理中去,以求得综合平衡。具体来讲,从各个渠道取得的收入(包括国家985拨款、211拨款,教育部拨款,结算收入,科研拨款,科研事业收入,新校区建设贷款)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并按照项目编制,避免现阶段项目重叠设置;部门预算应结合政府采购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项目进度缓慢问题,加强项目前期论证,编制滚动预算。同时,在预算编制工作中必须更新观念,突破国家拨款范围内理财的框框,改变预算管理的观念,以新的思路来当家理财,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广开财源,节约开支,提高效益。
(三)加强预算的执行
加强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确保预算的圆满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制定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控制;定期、不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尽早发现差异,找出原因,加以控制。此外,各学校应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调整。高校预算一经批复后,就应当成为一项必须严格执行的财经制度,不得随意追加或调整预算。经常性支出项目一般不应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应当按照预算追加程序,由学校最高决策部门审批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只有这样,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四)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考核
预算绩效考核是对经费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模式,这对强化支出管理意识,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绩效的评价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实施。在高校,财务部门是制定预算政策和分配预算资金的职能部门,是学校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主体,但由于财务部门本身的局限性,以及预算资金涉及教学、科研、资产、后勤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必须建立以主管财务校长为组长,教务、科研、资产、后勤、财务、审计等部门处长为成员的经费支出绩效考核评价小组,以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建立支出预算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的增长期,对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对高校包括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归纳总结,取他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行管理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做好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潘秀丽.论预算管理体系的改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66.
[2]张界新.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92.
[3]孙福莉.试谈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J].经济师,2002,(10):191-192.
[4]张静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5):34-35.
[5]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会计[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