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会计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4]刘艳.《论高校会计专业改革》[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02).

[5]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