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核算系统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会计核算的哲学层;会计核算的经济管理层;会计核算的信息系统层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会计要素与物质运动观、会计等式与对立统一规律、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时空观、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程序、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有着良好的层次性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文章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会计准则进行整理,将其归入到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以经济管理理论为职能指导,以信息科学为技术辅助,以会计准则、制度为操作准绳的核算体系,强调整体中的层次性。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辩证唯物论为哲学基础,以经济管理理论为职能指导,以信息科学为技术辅助,以会计准则、制度为操作准绳的核算体系。
一、会计核算的哲学层
辩证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研究一切事物,强调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从而也为会计核算提供了最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论依据。
1.会计要素与物质运动观。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我们知道,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资金运动。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因此,会计要素的划分、定义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依据物质运动观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会计核算的起点从三个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展开。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期末余额)即财务状况。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本期发生额)即经营成果。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各要素因经济活动的需要此增彼长(如,销售库存商品,减少资产,增加收入),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相互转化,会计工作得以完整记录资金运动。
2.会计等式与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内部各方面以及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会计等式正体现了各对立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会计主体由此开展复式记账,建立相关账户,记录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最终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财务状况的信息。
3.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时空观。辩证唯物论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相对性、有限性、绝对性和无限性。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正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比如,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立足时空观的空间相对性,排斥了相对时点主体的其它组织,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再比如,会计分期,时空观中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在不存在破产清算风险的情况下,会计主体将持续不断地把经营生产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从时间的无限性中,去观察相对有限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及相对时点上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核算的经济管理层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不断完善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发挥着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以便有关方面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第二,通过会计信息向投资人和债权人反映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不难看出,会计职能由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作引导,会计核算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无一例外地服从经济目标的指挥棒。因此,我们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的基本标准都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服从经济管理的基本法则。
1.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会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方面提供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报告必须经过确认和计量两个步骤,这两步程序正是能否正确、直观反映经营管理所需会计信息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长期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为遵循经济规律,满足管理需要,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被列为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这四个原则无一例外地强调: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作出决策。当然,不同的会计主体其经营模式及管理方法存在差异,因此,在会计信息的核算标准中并没有一个包罗各种实体,全而细的统一准则,即便是我们现在谈到的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在特殊实体的经营管理背景下也是可能不同的。如,我国行政单位就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这既符合经济管理的需要,又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符。
2.会计核算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补充因素: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其中,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正视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能将之回避;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同样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与管理学中的“例外管理”理论一脉相承;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直接提出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对会计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加入新的诠释。
三、会计核算的信息系统层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文件中已指出“会计实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关于会计实质的问题本文不作讨论,但会计核算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的工作,正是要从价值的角度综合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信息。而现代信息管理科学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为会计核算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并以其快速发展带动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会计是采用信息系统的方法进行经济活动的价值反映,其能否合理地收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会计信息,受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标准有: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这五项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信息处理全过程,客观、及时;在信息加工阶段保持会计指标在横向、纵向上的口径一致;在信息利用阶段发送的信息具备相关性、明晰性,形成有序、有效的信息处理。
2.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程序,又称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是指凭证、账簿组织与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方法及步骤。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规定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不同步骤和方法,是会计独有的信息处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大批量地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大容量,会计核算程序中的非会计专业判断的部分工作被计算机高效、高质地替换。除在需作出职业判断处留出人机接口,计算机为会计核算的最终信息提供更多元化的输出。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加强了信息密集度并一定程度上削减输出信息的冗余度、模糊度。
四、会计核算的规范——会计准则、制度
作为会计核算的最终准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指标口径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直接指导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形式、方法、甚至最终结果。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技术、经济无一例外地需要一个接口完成国际化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完成着一系列的转换。同时,理论界的诸多探讨也在影响着会计准则的修订。这就要求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并利用会计准则的自由度控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五、会计核算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从上往下,会计核算有着良好的层次性,由会计对象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科目,这是核算内容的层次性;由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到经济管理科学、信息管理科学再到会计准则、制度,这是核算指导思想的层次性。然而任何一个层次都服务于总体,不会孤立地存在。核算指导思想的层次旨在表明,我们的会计核算构建于辩证唯物论基础上,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会计是隶属于经济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会计核算既要在这两个体系的指导之下,又要服务于这两个体系。而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度则是遵循以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而延伸出来的。这样,一层层地递延下来形成体系完备的整体,也形成了会计核算原则的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