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论文

一我国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评价机制方面

目前,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是对任课教师课堂上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评价,其形式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务系统、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这种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在教学评价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认可程度,然其客观上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评价内容不全面,没有包含对于教学行政管理、教学环境以及等方面的评价,然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二是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种方式的公平性本身就值得质疑,难免会使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三是评价形式不灵活,仅通过网上教务系统或纸质问卷的一系列问题,来给教学情况评分,忽视了现实中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一些因素,诸如科研课题及进修培训等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学质量,而固定的问卷形式无法将这些因素纳入到其中;四是评价时间有限,目前教学评价的时间主要是在学生在校期间,而会计类学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也应纳入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当中去。

2师资队伍方面师资队伍是影响

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资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主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类老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的基本积累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会计类师资过程中尽管都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会计理论功底较好,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拥有中高级职称、注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比例较低,这些都会制约会计类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二是年轻教师的招聘与培养步伐较慢。随着近些年财经类专业报考人数的大量增加,尤其是会计类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捧,各高职院校会计类教学老师均出现了紧缺,需要不断扩充师资。与本科院校相比较,高职院校对会计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此外,高职院校对于会计类教师的培养也没有本科院校规范,锻炼机会也没有本科院校多,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后备师资力量不足,对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三是对会计类兼职教师的管理需要加强。兼职教师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需要聘用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更好地把实践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造成了许多兼职教师的机会主义行为,教学思想松懈、上课迟到、课堂不认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对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会计类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不够。优秀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能够结合众人所长,互相取长补短,团队的整体效果远远大于个人力量的简单加总。然高职类院校对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和本科类院校相差甚远,由此导致了许多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无疑加大了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攻克难度。

3课程设置方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依然有距离,比如成本会计实训能够涉及到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但是实际企业的生产过程更为复杂,其成本核算也更为精细、复杂;二是对于整个企业财务类岗位的依然认识不够,会计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应当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对财务岗位有一个全面认识,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充分;三是选修课程应当更加灵活,让学生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四是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缺陷,比如成本会计课程的知识内容和财务会计内容有一定的重复,那么在讲解时对于新知识就要重点讲解,而讲解过的就简单说明即可,没有必要重复同一个重复同样的知识内容,导致时间的浪费。

4校企合作方面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会计类技能型人才,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的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若学校没有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则很难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以订单的方式培养人才,即使如此,培养出的学生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除了课程设置方面的因素外,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实训及实习环境的建设缺乏企业的合作,实训及实习环境的建设仍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环境有一定距离,无法使会计类学生真正了解体验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会计财务类岗位的具体实践。

二新形势下深化高职院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建立科学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考量教学的效果,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有效地激励参与教学过程的个行为主体。建立科学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应该拓宽评价主体,除了学生之外,还应结合其他教师、领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全面、公平、具有可比性。其次,方式和内容也应更加丰富,可以通过采取问卷、会议、访谈等方式,结合教师的科研、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再次,将对会计类毕业生跟踪调查也应纳入到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之中,高职院校会计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和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状况,改进自身的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尤其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鼓励会计专业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考取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等,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未来使他们能够尽量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对外聘教师管理,一方面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约束外聘教师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大中型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到学校代课或者开讲座,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交流。

3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与本科院校相比较

高职院校的学习年限稍短,因此所需掌握的课程数量也有限,然而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技能型课程的同时,非常有必要选修部分人文、科技类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元化的兴趣。此外,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会计类课程是一门非常讲求实际操作的专业,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多么复杂的会计理论。因此,在课程设置规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和本科类院校同步化,规避掉一些涉及高深会计理论的课程,适当的加入部分涉及会计类各种考试的科目,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条件若允许,可以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4加快高职院校改革步伐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类院校,两者办学培养人才的作用和侧重点有明显的区别,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两种类别的院校在具体办学过程和办学模式上过于趋同,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两类院校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和基本一致,只是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要明显弱于本科类院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明显的矛盾,高职院校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迫切需要改革。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优势专业,不能贪多求全,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应尽快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规则,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要求应和本科院校区别开来,不能再继续实行一刀切政策,高职院校教师在评定职称是应该适度降低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将教师实践能力纳入参考指标中,这样不仅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放出来,全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还能从根本上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个教学目标全部集中于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吉瑜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