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循环经济建设构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循环经济建设构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循环经济建设构思

本文作者:陈志宏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省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发挥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各市、区、县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扭转各地市单纯追求GDP的简单化目标。陕西省已经学习、传达、落实了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参数,采取征收资源税的措施,把资源的有偿使用落实到位,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好陕西境内的不可再生资源,避免滥采和滥用,大力度的控制资源型产品的直接性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针对废弃物的生产者收取的处理费,征收额度要认真的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不能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使废弃物生产者感到不痛不痒,促进生产者真心实意地进行依法生产,自觉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以及废弃物的生产量。

同时,省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有成就的企业实施奖励政策,2011年1月19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颁发了陕发改环资【2011】83号,关于印发《2011年陕西省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明确界定奖励的项目范围:“节能方面,主要包括:余热余压利用、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电热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项目,重大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重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筑节能(节能建材)示范工程,公共机构节能项目。循环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和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以大宗固体废弃物为主的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示范项目”。[2]陕西省政府制定了对循环经济发展奖励、减免税收、补偿等政策,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经济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财税政策措施的意见,陕政发【2011】32号,对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做了专门规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列入国家年度淘汰计划并按期淘汰的企业,省财政按照实际淘汰产能和确定的奖励标准给予奖励,支持淘汰企业解决职工安置、转产等问题,将差别电价执行范围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八大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淘汰类企业扩大到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中的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对我省电力企业收取的差别电价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国家认定的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省财政按项目年实际节能量,给予每吨标煤3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的纳税年度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四六年按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省产纳入国家节能产品推广范围的高效空调、高效电机、高效照明产品,在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在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的同时,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县级污水处理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补助,对省内火电机组脱硝设施改造、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目,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各设区市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积极探索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渭河流域上下游水污染补偿试点范围,将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政策由市推广到县(区)。扩大二氧化碳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试点范围,逐步将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氨氮等纳入交易范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支持我省国家低碳示范省建设。”[3]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元素。政府要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也应该勇敢的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责任。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双赢”的好事,才有主动性积极性投身到循环经济实践之中。例如榆林市天龙镁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以来,金属镁单位产品能耗由原来的5.7吨标煤降至1.67吨标煤,降幅近70%,年节原煤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6吨,使吨金属镁成本下降2000余元,2011年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陕西龙钢集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以来,基本实现了高炉、焦炉以及新炉煤气的“零放散”,2011年产生的冶金废渣全部实现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0%,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科技,企业必须与科研院所联姻,加大向科研的资金投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主要是无害化技术,只有通过这些实用技术支撑,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绿色消费是其内在动力。陕西省委和省政府进一步进行绿色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积极引导公众热情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在消费引导方面,倡导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育稳定的市场,与此同时,在公众消费方面,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循环型经济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