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省域育种产业化制约因素及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张丽萍作者单位:青海省湟中县大才回族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种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也是不可替代的,具有承载生命物质的特性。近年来,种子产业成为农业的源头企业,被誉为“朝阳产业”。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近代农业生产跨越的每一历史进程均充分证明种子是主导因素。因此,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先实现种子的产业化,进而实现种业的大型化、全能化。作物种子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把我国传统的作物种子行业改造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种子产业,建立一个作物种子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化体系。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的第三级,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等特点。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境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加上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一些山旱地由于收成不好,农民已不再耕种。因此,要保证辖区内粮食生产安全,主要从种子入手,好种子是作物获得好收成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笔者通过对青海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的现状调查,重点分析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增强该省作物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种子产业市场适应能力,力争形成该省种业资源的最佳配置。
1青海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青海省也积极抓住机遇,努力做好种子产业的发展工作。近年来“,优质豆类种子产业化”项目、燕麦种子的3级繁育体系和“青春38”种子产业化体系等一系列种子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体现了青海省种子产业的长足发展。出现了除省、市、县种子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之外的如青海霍普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湟中县农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平安县良种繁殖场、青海七彩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高原种业有限公司和乐都县民乐种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这些公司大都承担着杂交油菜、豆类、薯类、麦类种子的制种与销售工作。但青海省的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2青海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研发能力弱,品种更新换代慢
未来国际农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良种的竞争。良种增产作用大,经济效益明显。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人才队伍的薄弱,青海省种子科研经费来源单一,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较化率低,转化速度慢,研发能力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核心竞争力。同时青海省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科研单位在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研究工作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具体的营销规划,而推广和销售部门不关心科研,致使育、繁、推广相互分离,导致优良品种推广速度慢,规模小,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增收的效率低。由于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周期长,一个新品种从育种开始,到应用于生产,广泛地为农民所接受,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基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都承担着技术推广和种子销售的工作。即使要进行新品种的培育,也存在着作物种质资源少,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雷同,育种手段停滞在常规育种手段水平,仪器设备落后,科技交流少,人员培训少,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的时间更长。导致优良新品种少,品种更新换代慢。没有好的新品种,种子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开展。
2.2经营规模小,经营单位多且乱
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很多科研单位、企业、个人都参与到种子经营中。部分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对所经营的优良品种了解不够,在营销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现出新品种的优势,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销售一些已经成熟的品种,这在另一方面增加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难度,延长了新品种的推广时间。同时受到青海省作物种植业相对单一、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制约,加上该省在种子市场中尚未产生具有很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龙头企业,种子的营销还是以政府推介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竟争机制。而一些小企业或私人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种子营销工作,虽然增加了种子市场的活力,方便了群众,但也给监管、质量保证等方面带来了新的难度,跨区调运种子,无证上岗,没有标准的检验仪器、设备和专职检验人员,导致假冒伪劣种和不适合条件的种子流入市场,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发生无证经营的情况,呈现一种面多量大、鱼龙混杂的局面。
2.3种子企业质量意识不强,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一些种子经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风险意识不够,在经营策略上不重视质量管理,质量意识不强。同时一些从事种子经营和检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技术,在种子生产、加工、收购、调运和销售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对假冒伪劣种子进行检测控制,致使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虽然种子执法部门经常执法行动,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种子经营者甘愿冒着风险经营假冒伪劣种子。在售完后,只要没有群众举报,种子生产单位和销售商也不会主动调查售出的种子质量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也不会主动组织专业人员到种植区域进行售后服务,现场指导农户种植、管理,使良种、良法不能有效结合。
3加快青海省种子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青海省种子产业化进程要发挥青海省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该省病虫害少的特殊地理环境,研发适合该省种植的新优良品种。培育一批如脱毒马铃薯、青海11号蚕豆等优质品种,奠定种子“出口”的基础,进一步增强该省种子培育的知名度,通过建立种子产业化的平台,吸引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参与到该省种子营销的各个环节,与现有政府单一经营推广形成良好的竞争和补充,在外因上促进该省种子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青海省种子产业突破现有发展中的瓶颈因素,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加大科研投入,保证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充分认识青海省种子研发工作在我国种子研发中的地位,通过与其他省份种子研发工作中的比对分析,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青海省发展的种子研发之路。种子产业化的进程中,育种工作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育种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有各方面的条件作保障:①要拥有一批掌握育种技术的创新人才。青海省的种子研发团队,仅省一级的科研单位力量比较雄厚,其他市、县级单位均较弱。通过加强对种子研发薄弱环节的县级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县一级种子研发人员队伍,提高种子研发技能和专业知识,做到种子研发团队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提高。②要有确保育种科研正常进行的经费。③要有保证育种工作有效进行的现代化科研场所。④要依法保护育种者的各种权益。⑤要加强种子研发工作奖励力度,对种子研发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加大奖励力度,增强种子研发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种子研发工作主观能动性。这些条件的提供,无疑都需要资金,所以要加大科研投入。科研单位要改变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和种子企业协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到生产中来,共同促进种子产业的发展。
3.2重视人才培养,成立专业化的开发经营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和管理队伍是种子企业兴旺的力量源泉。市场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企业才能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加快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开发人才提高科技经营队伍的素质。①要发掘单位内部现有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把头脑灵活、经营意识强的人才引导到科技经营队伍中来,并对他们进行经营管理、种子生产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培训指导,提高其业务能力。②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吸收经营管理、经济商贸等专业人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有经营专长的人才,使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知法规。
3.3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种子质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下,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确立以质量取胜的观念。现代农业对种子科学技术的依赖度不断增加,种子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种子除了具备一般商品质量的特性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属性:生产周期长,影响面积大,不可替代,具有重要性状的隐蔽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对种子质量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因此,要在种子行业内部增强质量意识,首先要不断从技术角度,用4项检验定级标准,即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方面来检验种子是否符合国家级标准质量来加强质量管理;其次要从商品竞争的角度来看种子是否适应市场方面加强管理。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品种适应性的多样性,消费层次的多样性也要求品种质量的多样性,这就要求种子质量应向市场适应性方面扩展。
3.4搞好售后服务,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
美国质量学家费根保将全面质量解释为“目的含义”,他认为质量不是单一技术部门的职能或意识计划,必须是生产企业和供应商、顾客为一体的系统实施过程,应由顾客认可;在达到“目的质量”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改进同等重要。种子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农户推广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在销售完种子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售后服务,如设立统一的售后服务电话和客服平台,进行售后跟踪服务,向农户传授育苗栽培、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技术等技术咨询服务。这样,才能使良种良法结合起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同时也使企业的信誉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