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垦经济状况思路及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贾大明李红梅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2011年,全国农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完成了预期和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农垦经济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效益好”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2011年农垦经济社会总体状况①
(一)主要经济指标。②
1.经济总量。2011年,全国农垦经济首超4千亿斤,实现快速高效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12.47亿元,比上年增加829.5亿元,增长13.5%,连续九年保持12%以上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97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1748.69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68.81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农垦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33.1%、41.5%和25.4%。
2.人均经济指标。2011年农垦人均生产总值31691元,比上年增长12.6%。农垦人均收入9344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2%,连续8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按照现有2010年数据,测算农垦人均收入与当地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比值。根据各垦区人均年收入相对于农民的优势系数(农垦人均纯收入/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相对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接近系数(农垦人均纯收入/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农垦与当地农村的优势系数为1.39,与当地城镇的接近系数为0.43。相比上年,优势系数基本未变,而接近系数提高了0.02。从各垦区情况来看,全国32个垦区中,有14个垦区的优势系数高于农垦平均水平,依次为天津、广西、云南、甘肃、宁夏、安徽、北京、黑龙江、新疆兵团、上海、江苏、重庆、浙江和广东,主要涉及的是集团化垦区。从与城镇比较的接近系数来看,目前天津、北京和黑龙江垦区的农垦居民收入水平已经超过或接近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3.企业效益。预计2011年,全国农垦实现利润总额1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增长9.4%。农垦利润总额首次超过150亿元,创历史新高。预计利润过亿元垦区有20个,其中利润超5亿元的垦区有7个,分别为新疆兵团(46.20亿元)、上海(36.01亿元)、江苏(12亿元)、海南(8.03亿元)、广西(7.81亿元)、黑龙江(7.62亿元)和天津(5.2亿元)垦区。
4.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农垦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2441.26亿元,比上年增加630.04亿元,增长34.8%;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73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282.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1.6%;第二产业投资额1186.1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8.6%;第三产业投资额972.8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9.8%。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垦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9%,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情况。
1.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2011年,农垦优质粳稻和玉米的生产面积进一步增加,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农垦粮食总产继跨越400亿斤、500亿斤两个台阶之后,2011年又突破600亿斤大关,粮食总产量达到3198.65万吨,比上年增产245.36万吨,增长8.3%,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粮食亩产达到462公斤,比上年提高3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多公斤。2011年农垦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820.93万吨,比上年增加215.69万吨,增长8.3%,商品率为88.2%。
2.棉花、油料、糖料生产稳定增长。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有所扩大,达到719.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1%;棉花总产163.80万吨,增产19.87万吨,增长13.8%。油料播种面积377.47千公顷,总产量82.74万吨,增产2.40万吨,增长3.0%。糖料面积112.55千公顷,总产量818.54万吨,增产51.68万吨,增长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多个百分点。
3.养殖业生产形势良好。2011年农垦系统生猪、奶业、水产等养殖业稳定发展。农垦生猪存栏1216.57万头,增长7.3%;良种及改良种奶牛153.68万头,增长7.4%;牛奶产量405.94万吨,增长10.9%;肉类总产量278.91万吨,增长8.8%;禽蛋产量44.04万吨,增长10.9%;水产品总产量126.74万吨,增长10.0%。目前农垦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4.39%,比全国高17.39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6.74%,比全国高10.74个百分点;蛋鸡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4.25%,比全国高12.25个百分点;肉牛规模饲养率为69.57%,肉鸡规模饲养率为86.72%,羊规模饲养率为79.44%,主要畜禽养殖呈现较强的规模化优势。
4.天然橡胶产量产值双增加。热作产业持续发展。2011年农垦干胶产量32.09万吨,比上年减少0.69万吨,减产2.1%。橡胶种植面积462.4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6.96千公顷,减幅1.5%。国内天然橡胶全年平均价格为3.4万元/吨,比上年增长31%;全年天然橡胶产值达到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011年,热带水果、澳洲坚果、咖啡等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市场价格稳中有升,效益增长明显。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大力推进,巩固建设了108个及新增建设了55个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以示范园为载体,开展了5万多人次的技术培训。
5.商品出口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农垦出口商品供货总额656.91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1亿元,增长21.3%。新疆兵团、广东、黑龙江、浙江、辽宁、湖北、江西、广西8个垦区出口商品总额达到613.71亿元,占全系统的比重为93.4%。
(三)农垦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1.农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7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利润36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完成工业总产值5477.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产品销售率达98.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本经营和市场融资步伐加快,资源和产业整合取得明显成效,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日趋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效明显,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高于农垦工业平均水平,产品竞争优势和主导力量逐渐显现。农垦工业园区建设良性发展,园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为垦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农垦工业园区数目超过100个,入驻企业户数超过3250户,园区工业产值比例占到所统计的垦区工业产值的17%。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垦共有162家企业完成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并运行。种植业可追溯农产品规模达370万亩,年内新增70多万亩;养殖业可追溯农产品规模达到3649万头(只),产量达到26万吨,年内新增2149万头(只)和15万吨;追溯品种已覆盖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畜禽肉、禽蛋、生鲜乳、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追溯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9.5%。境外农业合作开发领域和途径不断拓展。预计全年全国农垦境外新增投资36.2亿元,实现境外产值94亿元,净利润9.7亿元;境外农作物种植面积212万亩,比上年增加4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斤;境外天然橡胶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新增加工能力8万吨。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和产业并购取得重大突破。
2.农垦三产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农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农垦三产发展的主导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三大行业企业数目合计占农垦限额以上第三产业企业总数的75%以上;利润总和占到限额以上三产利润总额的80%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收入占到限额以上农垦第三产业销售收入的70%左右。依托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农垦特色文化积淀,农垦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成为农垦三产发展的新亮点。如黑龙江垦区依托北大荒绿色小城镇,现代化大农业旅游观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现代农业、湿地风光、民族风情、红色风采等精品旅游线路,全年预计接待游客37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1亿元。宁夏沙湖景区全年接待人次预计突破100万大关,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
3.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从对全国农垦60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情况来看(其中一家未按要求上报监测表),2010年,农垦5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39.12亿元,实现税后利润44.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6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30家,带动农户317.89万户。在59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57家企业设有自主研发机构。其中,37家企业的研发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或部级高科技企业。
(四)农垦改革与发展。
1.垦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集团化垦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大力整合内部资源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和战略并购,加快向集团经营转型,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非集团化垦区根据自身管理体制特点,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切实履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为农场改革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明确农场改革思路和工作重点,推动不同类型农场不断深化改革;支持农场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当地现代农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垦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分离农场教育卫生等社会职能。截至2011年底,已有31个垦区移交撤并普通中小学,30个垦区移交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围绕提高农场运行效率,加大内部机构改革整合力度,精简人员,农场管理费比上年减少近10亿元。
3.民生建设取得新进展。农垦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9.5%,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1.4%和92.6%。道路、饮水安全、职工居住环境继续改善。全年危房改造开工44.9万户,竣工25.3万户,场容队貌明显改观,居民小区、小城镇建设成为亮点。
4.扶贫开发扎实推进。2011年,农垦扶贫开发总投资4.42亿元,较上年增长11.90%,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3.13亿元,较2010年增长7.93%;各级配套资金1.29亿元,较上年增长22.86%,实现扶贫开发投入连续增长。通过扶贫开发,贫困农场经济状况逐步好转,预计重点扶持农场职均收入1万多元,人均纯收入4850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1.09%和12.32%。
二、改革发展进程中农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从宏观上看,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国家对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稳定和民生建设已经出现新的局面并将迎来更好的机遇和条件。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垦带来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2012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加大,对农垦经济特别是农垦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来较大的影响,而农垦农业的发展又面临市场波动,气候不确定性和成本增加的挑战。农垦自身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垦区间、农场间发展差距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欠账太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低,以及增长方式粗放、竞争力弱的问题还很突出。在连续10年经济高速增长、职工收入较快增长、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农垦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新的进步,难度加大。具体体现在:一是制约农垦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亟待深入研究并有所突破;二是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垦区间差距呈扩大态势;四是人才匮乏与劳动力素质较低,成为制约农垦加快发展的“短板”;五是民生与稳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推进。面对问题和挑战,各级农垦主管部门必须对此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把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入调研,探索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的新路径,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2012年农垦主要任务和发展思路
(一)主要任务。
2012年是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充满挑战机遇的一年,全国农垦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粮棉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切实壮大农垦主导产业和企业实力;进一步改善民生,切实保障职工的经济政治权益,增强农垦的凝聚力,努力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4440亿元,增长9%以上;人均年纯收入9610元,增长7%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二)发展思路。
1.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未来农垦保生存、求发展的制度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垦未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必须改革与创新。除继续推进、完善集团化、设立管理区或实行区域政企合一等模式外,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都可以大胆探索新的模式。中国情况之复杂,区域间差别之大,加之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决定了农垦体制、机制创新不可能仅有一种模式,并在同一时段,依靠一个文件而齐头并进。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也将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尽管如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倘若不思改革,不思创新,抱残守旧是绝无出路的,要让企业和职工充分认识到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二,是重大的改革改制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国情、垦情、社会与职工的承受力,并认真做好可行和不可行的预测预案;第三,要选择恰当的出台时机,以保证改革改制在较适宜的内外部环境下推进;第四,坚持依法办事,农垦的改革改制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利益,并建立相应的损害补偿机制。
2.确立战略发展任务。在市场经济机制日趋健全的形势下,以所有制划分,创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垦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倘若不能满足国家、市场、消费需求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农垦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农垦人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国家凭什么再给农垦以政策、财力上的支持?回顾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垦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除农垦自身的努力外,与国家的政策扶持是分不开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垦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为此,农垦必须按国家的要求和期望,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国家粮食、食品安全中起到保障与支撑作用;在屯垦戍边,繁荣、发展、稳定边疆社会大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未来发展的历史时期,正是因为农垦承担了新的历史重任,承担并履行本该由国家、政府承担的带有全局性战略属性的职责,国家才能继续给予农垦以财力、物力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推进农垦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点是推进四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加快实现由单一结构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多功能农业转变;三是加快实现由量的增长为主向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四是加快实现由主要突出经济发展向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为了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农垦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的切入点,本着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的要求,为市场提供农副产品。除了农垦传统的大宗粮、棉、胶、乳、糖、种业产品外,大、中城镇对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需求量大,国家对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有政策支持,应该是垦区、农场最佳切入点。北京首农集团计划五年内,为首都市场提供50%以上的安全优质农副产品;山西省金沙滩农场利用临近北京的区域优势,专门种植所需的瓜果蔬菜,受到市场欢迎,农场也发展了;江苏、河南、安徽等垦区的种业满足了地方50%以上的种子需求,得到地方、农场双赢的结果。全国农垦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的状况差别很大,但只要认真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切实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就能发现新的商机,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是检验农垦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金石。尽管困难多、难度大,且竞争激烈,但是这是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新疆兵团的天业公司也是由小小的塑料加工厂变成国内知名的节水龙头企业;上海农垦的一瓶黄酒,可年创利润几个亿;广东农垦燕岭大厦仅有200间客房,2011年却创造营业收入1.17亿元。农垦有良好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有众多的优质农副产品,有较强的组织经营能力,只要有好的制度安排,找准市场切入点,锲而不舍地开拓与努力,就可以在为社会做出新贡献的同时,造福农垦企业和职工。
4.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提高经营质量与效益。近年来,随着体制机制的创新,大胆参与市场竞争,农垦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重生产轻管理,重产品轻经营,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有效激励机制,经营质量和效益较为低下的情况仍相当普遍;垦区、农场管理行政化,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尤其在重大体制变动及内部分配等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改革、发展、民生的关系,决策失误而引发垦区社会不稳定。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发展是解决体制障碍与民生的第一要务和经济基础。切实解决民生,尽快提高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是农垦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改制是农垦加快发展的动力,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处理好内部利益分配关系,则是保证农垦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就是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促进、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结构,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的系统管理中,分配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诸多改革多以调整内部分配为发端,以期进一步奖优罚懒,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分配向管理层、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方面倾斜是必要的。经济运行中,管理、技术、资本的作用极为重要和稀缺,其在分配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是正常的、合理的。但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尤其是在国企),农场生产一线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创造价值的基础。在关注管理、技术、资本在经济运行和分配中的作用时,决不能忽视一线职工的利益和愿望,特别在分配和奖励的制度安排中,适当向农场和一线职工倾斜,切实关注职工的利益和提高其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极为重要。在国企,管理层与职工间收入的差距要掌握在一定的合理比例,差距过大,不符合国情,容易造成职工心理失衡。要特别注意不能让一线职工收入由市场核算,风险自担,而管理层则旱涝保收。此外,国有农场之所以有别于围墙工业和城市工厂,其主要原因是改革、改制调整后下来的职工,其生产生活的基础还在农场,收入差距过大,或下岗后长期难以就业,会造成生活困难和心态失衡,引发后果严重的群体事件。海南、云南等垦区近年来发生的群体事件,就有这方面的原因。集团化经营后,集团层与农场层,农场内部隶属企业经营层与续存农场分管社区职责层的分配,特别是各级管理层与一线职工的利益分配,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度”,要注意平衡与和谐。集团化经营与农场政企分开、企社分设的改革,是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新时期农垦事业振兴、发挥历史作用的大势所趋,是内部分工的不同,其奋斗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其分配机制的调整安排更要科学、合理,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
5.实施人才兴垦战略,保障事业后继有人。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意味着要素中最活跃的人才要素流动更加“趋利”化。在未来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中,农垦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结构调整,保证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没有一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奉献是根本不可能的。农垦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制定人才兴垦的战略规划,摸清人才存量和预测未来需求。一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吸引所需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加大内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力度,尽快吸引、培养选拔人才到各类关键岗位。此外,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数百万到农场就业的农民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未来几年内,中国大学生毕业量逐年增长,结构性就业困难短时难以缓解,这正是农垦吸纳知识人才、改变职工构成、选择接班人的好机会。新疆兵团、黑龙江、北京、广东等垦区都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研究生到垦区、农场就业,并从工资待遇、住房、职位培训等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措施。新疆兵团、黑龙江等垦区实施连队、生产队配备大学生干部的举措,是培养、发现、重用人才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四、若干政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支持农垦的体制机制创新,并加大对农垦稳定和发展扶持的力度。
我国农垦不仅有国有企业的属性,又非单纯的国有企业,除承担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外,还承担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承担垦区社会管理职责。特别是地处沿边、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垦区,还将长期承担屯垦戍边的任务。我国边境线长,与数十个国家接壤,国情、民情、社情极为复杂。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即使在某些目前相对平稳的沿边、沿海地区,囿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博弈与变化,稳定与和平是相对的是暂时的。尼克松说过,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长期以来,我国边疆分布的兵团团场、国有农牧场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国家的维稳力量,曾在历史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鉴于此,建议国家在继续支持农垦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持农垦特别是地处沿边、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农垦体制的稳定。对上述地区农垦重大体制或隶属关系变动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在必要时给予行政干预。建议国家加大对农垦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的力度,承担农垦支付国家政治任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费用,以减轻农垦的负担,促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建议国家加强对国有农场土地资源的保护。
土地是国有农场和广大职工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其一,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的力度,使国有农场的土地确权顺利完成。其二,要依法抑制部分地方政府从国有农场拿地的冲动。严禁通过调整国有农场隶属关系,或撤销国有农场等方式,改变国有农场农业用地的性质和用途。其三,在土地规划中确定的国有农场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其四,建设用地项目必须占用国有农场基本农田或改变用途的,需报国务院批准。其五,国有农场享有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因公共利益确需占用国有农场土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解决好失地职工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其六,对商业性开发,土地补偿金由用地单位与国有农场协商,报上一级农垦主管部门批准,补偿金要全部返还给国有农场。
(三)建议国家将农垦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垦的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农垦职工的养老问题基本解决,医疗保障已部分解决。建议国家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将农垦系统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尽快解决农垦职工及家属的医疗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