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科研机构监管革新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蔡金华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所
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职责与定位
1.1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政策措施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案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的强化,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农业科研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获奖等级和数量上。据统计,从1957年到2007年,50年间,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4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8项。近6年来,6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5项;38个二等奖中,有24项,由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有4000多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培育。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全国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对象,研究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新技术,跻身在农业生产的前沿阵地。
1.2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对区域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解放后,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共培育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4000多个新品种,近70%。粮、棉、油作物品种大致每过十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则能增产10%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现出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国家审定小麦品种,2006年审定通过32个品种、2007年审定通过30个品种,其中2006年有13个、2007年有17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育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着力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力度,已成为区域内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承担着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等工作,对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逾益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2007年公告,全国已建立了稻、麦、棉、油等十大农业产业;兴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60个,有85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领办。
1.3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平台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掌握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能及时地了解农业生产实际需要,把握农业科研方向。通过示范基地的各项试验和大面积生产情况的详细调查,对区域内农业资源、土地状况、气候条件、技术装备等各方面在定性、定量上评估,并作为农业科研的基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直接接触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服务的先锋,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信息,通过反馈信息,确立研究课题,解决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提供政府决策,把握好农业发展方向,区分好长远与眼前利益;处理好农业生产发展的轻重缓急。广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病虫测报等农业科技,向广大农户提供咨询。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信息更加精准、更加快捷。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是农业生产数据的情报中心,是农业发展前景的规划部门,要帮助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农业综合试验基地作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对区域内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二、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几大发展阻碍
2.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主体是分散经营的、面广量大的承包农户,家庭式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普遍性,往往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上产生脱节,显露出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收益的不确定而其它产业高收入的比较,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尽管服务“三农”,再三强调,但地方政府或主要领导缺乏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仍受轻农、怠农等陈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工作量大、收效慢的农业“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难摆放到应有的高度来考虑,亟需重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公益性机构在农区所作的贡献。
2.2科研经费尚缺科研手段落后
据统计,2000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中,政府财政补助(不含科技项目费)人均仅为1.14万元。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的5.7%。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缺口较大,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年农业科研经费按人均经费计算,地市级7.05万元、国家级19.73万元、省级9.71万元,经费不足则导致科研手段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有许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办公用房、试验用道路、库房、晒场等,仍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面貌,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2.3学科建设乏力人才培养偏颇
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忽略了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虑,而农业科研单位要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这方面工作日显重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是依据社会发展、农区内农业生产特点、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研究学科进行设立、调整或重组,是充分应用现有人、财、物等要素,增添、补充科研设备与人员,开辟新学科等一系列活动。现在,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盲目混乱现象。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整个过程。
2.4研究与应用脱节科技转化不畅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农业科技重要性的主要指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40%,而经济发达国家该指标近80%。在科研选题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缺乏应用上的考虑。在新型科技与成果的储备和筛选上,仍较为薄弱,对有价值科研项目协作攻关力度不够、技术集成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仍有待加强。总的来说,表现出研究的课题多而应用的成果少,重复研究课题多而有创意的研究少,农业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严重。
2.5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缺乏长期性有效性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过程就是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过程,经常遇到的现象是重科研轻开发或重开发轻科研,保证科研与开发并重的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拨款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弊端。
三、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
3.1提高认识水平,文明和谐得以风行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国有公益型事业单位,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进一步纠正社会上长期形成的“轻农”“厌农”的观点,确实贯彻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发挥其对各区域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确立大局观念,提高科研从业人员学农爱农的道德风范。开发上的良性互动中酿造文明和谐的氛围。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成为研究之所、文明之所、和谐之所。
3.2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按照发展规划,要求有步骤地加大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在大幅度地提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事业经费的投入下,避免重复投入或盲目竞争招致的各种损失。抓住发展重点,鼓励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创新科技,以一流的科技成果提升科研水平,机制创新,以完善的管理办法保障科研与开发的高效,创新模式,以新颖先进的服务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投入,创新能力提高为前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从而站上更高台阶。
3.3积极培养人才,学科建设有了新局面
发展离不开人才。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整合科研资源,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学科,结合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选立优势学科,培植特色学科,使现有的条件、设施,充分发挥效能。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奋发有为的人才团队,迸发的创造力,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呈现出特色学科突出,学科结构合理、科研开发兼顾的崭新局面。
3.4强化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更加畅通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中处于科学研究的末端,而又处于技术应用的先端,科技服务是一大要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方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输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这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与分散经营的现实,尤为必要。认真总结科技服务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完善科技服务上的体制和机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区域科技服务才能有着更加畅顺更加健全的科技服务转化平台。
3.5力求全面创新体制保障更加完善
创新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加单位内部凝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要详细地研究并解决科研与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保障科研和开发协调发展。在选题立项及成果评定中,要科学合理的科技评审办法,在选人用人上,要订立准确恰当的评选措施,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有着更加完善的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