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内部治理审计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对我国内部治理审计的相关题目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内部治理审计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建议。
一、内部治理审计概述
内部治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治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企业经理改进决策、进步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治理责任。
从定义可知,内部治理审计的核心是帮助经营者进步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职能是咨询性和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审计师必须是独立的,其职能应有外部的性质即审计师不能成为受审部分的一员。
二、我国内部治理审计存在的题目
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治理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流,但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存在如下题目:
1.没有充分熟悉到治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很多企业模仿国外实行了治理审计,但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视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正当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而治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治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熟悉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治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2.内部治理审计法规体系缺失。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关于内部治理审计的法规却是一片空缺。内部审计职员在进行治理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3.内部审计对象的特性对内部治理审计形成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团体、股份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出现、企业内部治理层次增加使得内部治理审计对象复杂化。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吞并和收购、改制和重组等题目,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凡是对企业贸易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治理因素都是内部治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内部治理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难度,使内部审计职员难以做出正确判定。由于内部治理审计事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职员取证难度较大。
4.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影响治理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传统的具体审核方法本钱很高,逐渐被淘汰。由于现代审计夸大本钱效益原则,审计职员可能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治理审计结论出错,有可能误导治理层的决策。
5.审计职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治理审计需要。(1)审计职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现有审计职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治理等知知趣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治理审计发展的需要。(2)审计职员的独立性不够,影响了其发挥治理审计作用的积极性。审计职员在参与企业治理活动,开展审计业务时,或多或少地受到治理者的暗示,或者审计职员迫于某种压力,不能充分揭示治理者的失误而带来的后果,这必将使审计的效果和评价大打折扣。(3)审计职员在数目上还不能满足企业进行治理审计的需要。有些企业审计职员本来就未几,有的还到其他单位住勤,有的离职学习,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因此,在数目上就明显不足。
6.审计信息的不足导致内部治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当今的企业日益团体化,治理层次化,其参与企业治理活动的范围必将受到限制,从而难以实现对治理信息的占用,更无从提出改善治理的建议和措施了。
7.企业的内部治理审计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所谓内部治理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职员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内部治理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审计方法的选择。在企业内部治理不断市场化的今天,随着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转变,重新评估内部治理审计风险十分必要。
三、几点建议
1.治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治理审计的作用,熟悉到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改进治理为导向,以审查受托治理责任为己任,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审计类型。
2.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审计法规体系,开发治理审计标准。治理审计标准是审计职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国家可以制定一个指导所有行业的内部治理审计框架体系,企业可以在大框架体系内,由内部治理审计机构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治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职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治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治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对内部审计职员在职员、经费方面予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并且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职员的配备上,各种专业特长的职员都应齐全,以便全面监视企业的治理活动,服务于企业。确立内部治理审计的周期。目前,我国的内部治理审计工作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而且应当将审计工作分散在平时,分期分批的进行,以便避免审计工作过分集中。
4.不断充实和进步内部审计职员素质、建立治理审计师考核或考试制度,形成高素质的治理审计师队伍。首先,加强对审计职员的培训包括对其进行后续教育。其次,在机制上、制度上保证审计职员的独立性。可从社会上聘请外审职员参与企业的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高度独立性。或者,可以建立一个内部治理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服务。
5.灵活运用审计方法,进步审计效果。在审计过程中,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进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题目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治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进步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6.强化内部审计职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职员是内部治理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纵者。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对控制和防范内部治理审计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审计的计划阶段,要认真评估治理控制的控制风险;在审计的实施阶段,要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并且尽最大努力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正当性和充分性;在审计的报告阶段,对审计意见的表达应当留有余地,避免使用尽对化的语言等。
总之,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内部治理审计为增加本企业价值作服务。
参考文献
王光远,关于内部治理审计的外部化题目,财会月刊,2002.04,3-4.
程业炳,关于内部治理审计若干题目的研究,技术经济,2005.02,36-37
崔志华,加强内部治理审计提升内部审计职能,会计之友,2006.06,54
郭兰英、蔡炯,论治理审计的几个理论题目,事业财会,2006.02,55-56
李文辉,内部治理审计的风险控制,陕西审计,200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