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浅析

摘要: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较多,因此应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分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文章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及其成因,提出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面临的难题与有效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由单位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其对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设置、实际情况、权限等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还面临诸多风险。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应针对内部审计风险,制定科学的防范对策,以减少问题的出现。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对象是单位财政收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及其有效程度等。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包括:第一,开展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发现其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有利于保障单位资金安全,避免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专项资金挪用、贪污、截留等,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提升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第二,开展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促使事业单位自觉加快廉政建设,通过对审计机构的职能进行强化,可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内部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与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从而可以避免廉政风险与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实现廉政建设目标。第三,开展内部审计,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是对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控制、监督、评价,保障财务信息完整、安全,减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资金及各项资源来源于财政拨款、国家,且外部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对落后。而内部审计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单位活动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各项活动切实合规合法。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避免由于管理漏洞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一)评价失误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较少,自《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颁布之后,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国家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存在失误或者是评价不实,则无法达到应有效果,还会影响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

(二)审计结果不实

内部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要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及其有效程度等进行评价,还可以为事业单位内部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即根据内部审计结果,为相关决策提供相应建议。若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不实,便会导致建议失误,进一步使政策制定错误,给事业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审计质量不高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审计结果本身应当具备权威性。但是,如果审计质量低下,则会降低审计结果的权威性,给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在事业单位中,审计质量低下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工作虽然是按照一定程序开展的,但其结果存在虚假、失真或者是重大数据错误的现象,且在一定时间内难以被识别出来,从而给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导致审计质量不高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以下三种因素所致,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高,二是审计部门或者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三是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不当。在事业单位中,审计质量低下不仅会导致审计人员的可信度降低,还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的是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种因素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例如,人员便是一个主要的内部因素。内部审计由审计人员负责,在事业单位中,审计人员的数量较多且来源复杂,涉及多个部门,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虽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引进了诸多现代化设备,但这些设备还是要由审计人员进行操作,所以,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等,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行业转型、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策略。鉴于此,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也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但是,事业单位没有针对审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给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的是事业单位外部的各种因素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业务不断拓展,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资料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所核算的内容。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资料虚假率、审计出错率的发生率不断提高,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第二,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具备独立性,否则便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在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直接影响着审计人员、审计机构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如果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则会导致审计人员的可信度、自主性、权威性降低,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第三,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审计标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家审计管理部门所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虽然提出了相关管理规范,但由于法律层次较低,可操作性不高,同时缺乏与具体工作相应的标准;另一方面,审计程序与方法缺乏适用性与科学性。

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面临的难题

(一)未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为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现阶段,事业单位主要参考《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与《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相关规范中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新问题,难以从这些规范中找到明确标准,这就给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工作中,员工在遇到无法从相关规范中找到明确标准的问题时,便会凭借主观意识去判断,容易发生失误或纰漏,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与价值,必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就需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但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存在职能不独立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也有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工作混为一谈,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流于形式。

(三)工作人员素质不能满足要求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对人员要求较高的工作,为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必须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但从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甚至很多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工作不积极、缺乏责任感等现象,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风险,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一些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积极性不高,工作方法与工作理念相对落后,无法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策略

(一)提高单位领导的重视

在事业单位中,领导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及未来发展均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高质量开展,单位领导必须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自上而下地提高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足够的自主性、工作空间,为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真正使内部审计工作做到权威、公正、公平。与此同时,领导应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于调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实现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保障内部审计的效果,事业单位应积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复杂性均比较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规范程序流程,并要准确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应坚持全面性原则,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也要注意分清主次,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与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此外,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时候,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保制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制度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指的是,针对有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或者不良结果,提前进行分析与判断。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通过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可以提前掌握可能出现的内部审计风险,并以此为根据,制定有效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策略,增强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效果。为了做到这一点,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环境情况、自身发展进程等,集思广益,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明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的范围、标准与重点,为实现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事业单位的上级部门是其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各类事务均由其主管部门直接管辖。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管部门在分配相关任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的特征,同时,不仅要关注内部审计工作,还要关注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任务分配后,主管部门还要跟踪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针对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做出整改之后,审计部门应适当调整内部审计工作,并要将审计工作的成果与审计人员的业绩挂钩,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五)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内部审计方法的影响。因此,为实现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的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技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需求的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对审计信息与结果的共享,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与此同时,应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适当的审计处理职权,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及时处理审计问题,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在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基于此,事业单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学习国家相关财政法规、税收知识、财务管理制度等知识,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第二,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减少人为因素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第三,应提醒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并要凭借专业优势与丰富的经验,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前瞻性地防范风险。

六、结语

在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保障单位资金安全、促进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等。但由于受到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评价失误、审计结果不实、审计质量不高等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但目前其还面临未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工作人员素质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事业单位必须制定科学的策略,包括提高单位领导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作者:贾鹤婷 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