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少数民族区域现代化战略的选择及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区发展差距大、发展不平衡,这客观决定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长期性挑战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国情背景,导致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可以看到,缩小地区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循序渐进,充满着必要性和挑战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现代化是指从相对贫穷的乡村农业状态向富裕的都市工业转变的社会运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经济、心理、政治和文化变迁的总过程[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部民族地区属于经济上的困难地带、自然环境的恶劣地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的影响也扩展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当中,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现代化是实现和谐的必经之路,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内容。和谐社会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这样的社会才是成熟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说“: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的观念。”[2]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后来者,虽然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却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如何将劣势转化成为优势成为少数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如何最大化地运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人才优势等,成为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一)由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转变为优先社会发展、循序渐进的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之间长期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体现为三大发展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3]。面对现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命的严峻挑战,仅仅依靠增加有形资本投入或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投资,不可能有效地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差距,应加大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包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新疆为例,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两免三减半”的政策鼓励企业进疆投资,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为新疆吸纳人才,通过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消除绝对贫困,为实现新疆现代化提供条件。所以,依据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优先次序排列,逐步解决“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三个阶段性目标。优先社会发展,为未来的经济起飞、人民生活富裕奠定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
(二)由经济发展失衡的传统现代化追赶战略转变为把握重点、理清关系、达到经济及其他影响现代化发展要素平衡的现代化追赶战略和谐社会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即达到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统一,达到资源整合。自然环境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的外部因素,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与保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建立,以及充分认识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优势与劣势,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发展是增强民族地区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教育、文化以及公路运输能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有效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公共服务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理清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将大大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由单一的政策导向转变为综合多重目标的现代化追赶政策的制定单一的缩短经济差距,将投资重点落于经济是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要求尽快制定一个有利于消除人类贫困,有利于加快促进少数民族融入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以人为本”一直是关键所在,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合理利用开发资源,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投资于民,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诚然,少数民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制定适应少数民族发展的追赶战略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以社会和谐为目标,促进经济、自然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战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优先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并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大力度解决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真正实现科技兴农;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将经济发展和民生紧密结合,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协调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近年来,天灾毫无预警地袭击人类,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观已经作为重要的实施内容,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当人民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攫取大自然的资源。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处于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虽然资源丰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近年来荒漠化、植被的大肆砍伐使本就相当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选择特色产业,突出特色品牌,发挥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等优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发展。
(三)以人为本,投资于民,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内容和目标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以公平正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是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以人为本,尊重创造,激发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4]。少数民族多聚集于边区,戍边是使命,在数年的发展中,富民和提高生活水平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也只有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的富裕才能更好地实现戍边,少数民族地区才能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投入力度,积极吸纳人才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对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综上所述,在推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把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这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教育力度和广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从而保障民族地区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