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凉山州民族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凉山州民族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凉山州民族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一、凉山州少数民族主要文化资源概述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有彝、藏、蒙古、傈僳、回、纳西、苗等14个少数民族,气候四季如春,自然风光迷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集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红色旅游文化、航天科技展示、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一体。其中少数民族浓郁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古朴淳厚、绚丽多姿,在凉山旅游资源中独具特色,主要有:火把节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战争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酒文化、红军文化、民间音乐文化、民间舞蹈文化、民间技艺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间文学文化、民族文字文化、传统绘画艺术文化、毕摩文化、民间民族体育文化、民间器乐文化等,可谓琳琅满目,不拘一格。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凉山彝族文化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为16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42.53%,约占全国彝族总人口的23%。彝族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而精深,为国家级精品,在国内外有很大的知名度,极具开发价值。彝族文化在凉山州保存得最典型、最完整,彝家风情最为浓厚。尤其是延续到民主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才结束的彝族奴隶社会文化保留得较完整。因此,大凉山彝族文化是中国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地位无可争辩。彝族文化具体表现在:奴隶社会文化、毕摩文化、火把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选美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以及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等等。对世人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或独具魅力的吸引力。不一样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及器皿等组成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游人观赏品味。(二)泸沽湖摩梭人文化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是全世界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极为珍稀的遗存,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极具旅游价值。至今仍然保留“阿肖”走婚习俗(女不嫁,男不娶),只建立在情爱基础上的走婚关系。其文化核心是摩梭人母系家庭结构,主要表现是家庭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住,家庭无父亲血缘亲属关系;母亲为家长,舅掌礼仪母掌财,以母系血缘实行家庭的权力分工。因此,泸沽湖被人称为“东方女儿国”,“母系氏族的最后一块领地”。这是人类母系氏族文化保留至今、世界上极为珍稀的文化遗产。(三)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解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存在一天,这一主题就不会褪色;中华民族要发展强盛,这一主题则将更加鲜明,更加具有生命力。雷波马湖孟获殿是中国古代民族团结的象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在民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冕宁彝海结盟是现代中国民族团结的表现,西昌市还有彝海结盟纪念碑。凉山州既有古代的诸葛亮和孟获更有现代的元帅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无论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还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彝海结盟和孟获庙都具有较高的品位,可谓“人有我精”。此外,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还包括回族文化、木里藏族自治州县的藏族文化等。

二、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得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凉山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凉山旅游业的亮点和支柱。游客对娱乐的追求既讲品质又讲特色,随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兴起,充满异域风情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外地游客的广泛接受和欣赏,进一步带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一些新的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通过有鉴别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促进了民族地区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方面,旅游地区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整理和展示得到了提高。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普格县、布拖县的火把节,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节,美姑毕摩文化艺术节,雷波中国彝族民歌节,喜德县彝族母语节、西昌•裕隆回族乡伊斯兰文化节、雷波三国文化等,弘扬了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情。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凉山旅游的发展给少数民族文化向全国、向全世界展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无论是彝族《火•图腾》的歌舞表演,还是火把节的热情与狂欢都可以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现,进而增强了当地人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

(二)增强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随着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性和非现代性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来到凉山,凉山居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的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加深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充分认识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是旅游的最佳卖点,是当地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资源,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阅自我文化,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尽管这种熟悉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自然也就会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护。而旅游收入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预期看,居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在州内农村由于生产率较低和市场销路不畅,一些手工业被工业产品所代替,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已经被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得以继承和延续,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熟悉和重视。事实上,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

三、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较大冲击

(一)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凉山民族文化资源十分富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加快,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各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其原有文化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本民族几千年来自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二)外来文化的渗透,不利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千百年来,由于凉山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山峡谷,交通不便,加之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自我封闭体系。随着改革开放,旅游在凉山的发展,外来文化也随之渗透进来,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上产生的冲击力度,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其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比与交融过程中,势必发生调整和改变,在现代化生活追求之间寻找变通。其结果是很多传统文化还没来得及鉴别,就已经被遗弃,凉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在丧失,相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应该给予同样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但没有规划、缺乏指导的开发容易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致命打击。例如,凉山泸沽湖的摩俊人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的习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但是,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和外来文化的渗透,母系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三)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民族文化特色丢失少数民族文化是指民族地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根本文化特质,但凉山州内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的规划工作比较滞后,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对“民族元素”认识不足,引入太多“城市元素”,结果是弄巧成拙,使民族文化原有的特色逐渐失去,集中体现在景区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以及乡村的庸俗化方面。而未经变迁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民族文化是激发游客兴趣,吸引游客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文化特色丢失,必然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

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良好的民族文化导向,需要全面挖掘,方方面面都要体现民族文化,让大家感觉到这里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凉山州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挖掘凉山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把凉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性节庆办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商贸活动,让旅游者在欣赏凉山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凉山浓郁的文化气氛,充分享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凉山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凉山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并让他们参与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的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使民族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变为资本,为凉山旅游服务,使旅游业成为凉山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彝族文化要与自然、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彝族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它和大自然紧密相连,所以彝族文化要和自然紧密联系。只要是彝族聚居区,我们就能感受彝族文化,包括大自然体验中,也能感觉到彝族的文化精神之存在。我们要考虑相应的表现方式,传统需要传承,但也要和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在旅游产品吸引上,应突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神秘形象和动态活动。旅游活动和旅游项目安排上,尽量兼具观光消遣、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美食购物等多种功能,重点应做好以下活动:一是把每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打造成“民族风情第一节”,成为中国的“狂欢节”。把彝族选美活动和民族服饰展示打造成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活动;把彝族原始宗教(毕摩)文化作为赏心悦目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载体,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二是将凉山州彝族文化打造成一台文化大典。把民族音乐歌舞打造成为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产业,目前凉山已经有了“火•图腾”这样的文艺表演,但是市场的推广还不够。今后要结合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予以丰富,体现特色化,而且要常变常新。

(三)充分展示摩梭文化深入发掘、充分展示摩梭文化内涵,增加看点,丰富内容,把泸沽湖文化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目前,泸沽湖旅游最大的缺点是:看点不足,活动单调,摩梭人文化的丰富内涵没有得到深入发掘和充分展示。完善篝火晚会。目前夜间的篝火晚会,表演比较单调一般只有甲搓体舞。晚会的程序也不规范,应该增加歌舞内容,如纺麻舞、战争歌舞、原始宗教舞、摩梭情歌、格姆女神颂歌、阿哈巴拉歌等等,使晚会规范化。参观摩梭人村落。摩梭人自然村,都开放作为自由参观点。游人可进村参观访问摩梭人家庭。用各种实物展示摩梭人母系家庭及其日常生活、起居习俗,并可进行表演性的走婚。这种被参观访问的家庭,一般应该定点,以保证质量。定点的标准是:摩梭文化比较典型,干净卫生、生活条件较好,初具解说条件。定期举行摩梭文化节。每年旅游旺季举行摩梭文化节,开展各种摩梭文化展示活动,以吸引游客,扩大影响。

(四)开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凉山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在突出凉山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情的同时,特别要强调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发具有浓郁彝族、摩梭族历史文化风格的旅游产品,争取开发几个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极好的纪念品,提高游客的旅游情趣。如果能把生存于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生活中的手工艺品,诸如纺织、音乐、舞蹈、民族体育等,以及生活用器、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等文化资源由生活实用型转化开发为旅游纪念品,其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应该是很广阔的,而且有利于凉山彝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既保护了凉山自然生态环境,又利用、发展了凉山彝族文化遗产资源,使生态环境规划与文化产业、旅游同步发展,形成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促进凉山彝族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餐具、酒具、木器、漆器;二是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包括服装、巾、包、带、银饰和民族风格的女士饰品;三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凉山民族版画特色工艺品;四是石制品,如金沙砚、水晶系列制品、索玛石(大理石)工艺制品和玛瑙石、白云石、黄腊石工艺制品等;五是木雕工艺品。充分利用大山森林中丰富的树根,开发根雕家具、根雕花架、根雕艺术陈设品。在这方面特别要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实现根雕艺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