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及创新发展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特点的分析研究,探讨在当今金融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及发展方向,研究如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商业模式创新。通过阿克塞模式改变其经济发展,重建流程;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加速产业升级;利用优化机制,再造资源配置方式。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因区位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及社会人文条件的不够完善,致使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随之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呈现上升态势,虽然整体发展良好,但是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与沿海地区相比其进程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方面来看,民族地区也远远落后于全国,产业间的关联度也较弱。本文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的特点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经济发展建议,打造新的经济格局。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的特点
“少数民族”是中国的一个特有词汇,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法律上予以认可的55个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统称,虽然从人口数量上来看相较于汉族较少,但是同样作为中国的民族,少数民族在法律上与汉族是平等地位,且有一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中国共有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以及自治县117个,基于其所含范围之广也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就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经济发展关乎了1.2亿以上人口的福祉,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步运行与和谐。少数民族经济的区域条件、自然环境与资源环境条件、人力资源条件以及社会人文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均有别与汉族,从而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此外少数民族经济相较于汉族而言,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还相对滞后,论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殊性,是对其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一)区域条件
地理、交通与经济区位包含于区域。区域的优劣通常在经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主体与蒙古、印度、阿富汗及越南等国家相邻,这些国家基本属于低收入国家,由此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来讲,地理环境形式比较严峻,但少数民族的所处区域的劣势,有时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比如历史上的英国,虽然是游离在欧洲大陆的岛国,但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国际贸易航线也渐渐转移到大西洋,而英国恰好处于这条干线上,至此,英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显现出来,岛国的优越航运条件对现代英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起着深远的影响。同理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条件,其区域价值被重新定位的要点也在逐渐显现。此外,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世界、亚洲和国内的经济中心,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位于西部,75%以上的少数民族也生活在西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发展西部也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生物等各类要素,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针对地貌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区域以山地、高原为主。从气候特征来看,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比较复杂且多样,也正是因为气候的多样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但是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处在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区域内,缺水严重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困境。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质要素,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其森林、草原面积、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面积在全国占比都非常大。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宁夏第五,新疆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民族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造就了民族地区成为我国的旅游宝库。少数民族地区气候、地貌旅游资源多样,如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是我国登山爱好者的乐园;桂林的山水、云南的石林为代表的岩溶地貌的旅游资源;云南的洱海、青海的青海湖、西藏的纳木错等都是高原风景湖旅游资源。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宗教习惯和民族服饰,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
(三)人力资源条件
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地区的人力资源条件是区域发展条件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年龄结构也相对比较合理,但人口素质、就业结构、人口城乡结构都处于偏低状态。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的学历水平与文化程度也都相对较低,且从事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少数民族较多,这对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有一定的限制。此外因为大部分民族地区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定程度促使少数民族小农思想难以消除,靠天吃饭也成了大部分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加之对传统原生观念的认可,使得群体很难接纳新兴事物。正是因为固化的传统观念且不愿改变,使得贫困加深,生活拮据,在日常生活中总要思考花费与开销的问题,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目前最为迫切的需要上,这种“理性”的思维,实际上就是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此时的投资也就无法发展。长期的贫困状态,巨大的贫富差距会使得阶层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排斥,也会使得贫困群体不愿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得贫困再次加大。大部分少数民族过分依赖政府及社会的救济,想直接获得低保救济金、补贴金,也不愿自力更生或者参加扶贫培训项目,甚至一度出现“人人争当贫困户”的想法。
(四)社会人文条件
区域发展的物质资源条件十分重要,但是社会人文条件在经济中常常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但社会人文条件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往往可以实现高速发展;而物质资源比较丰富,但社会人文条件比较匮乏的地区,通常只能处在低速发展的阶段。社会人文包含内容较多,比如人的预期寿命、文化水平和卫生健康,同时也包括文化教育、科学以及宗教习惯等。社会人文发展速度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低,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缓慢,这就使得民族人口在延长寿命、素质教育等方面受到极大制约。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独有的人文资源,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但这些独有的人文资源是从小农经济中剥离出的,许多方面与现代经济也出现了相悖之处。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宗教其所宣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落后的经济形态中发展而来的,人文资源的竞争、法制、公平意识都是比较弱的,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靠天吃饭、与世无争。如何传承少数民族社会人文的同时又不被边缘化,也是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尚待解决的难题。
三、当今金融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阿克塞模式重建经济流程
阿克塞模式是一种以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在保持传统产业的连贯性和传承性的基础上,延长传统文化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间经济关联度,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收益递增的目的。产品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保持民族特色的连贯与传承性,使少数民族产品的特色变为其经济优势。以藏族为例,草场畜牧业是藏族人民的经济主要来源,在此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还可增加产业链条,发展轻纺织品工业、农牧产品及其副产品,如奶制品、动物的皮毛等。
(二)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
劳动者素质技能以技能素质为主,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为辅。身体素质是技能素质的基础,而精神文化素质是对技能素质的引导。所以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在相关的制度和体制变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技能也会随着其改变而改变。此外性别和年龄的构成也应该包含在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之中。调整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对技能进行发展与改善。加强学校教育、拓宽职业技术的培训、技术的引进等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渠道。技能的提高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已经明显落后于汉族,地区主体行业的落后最终也会导致全部产业的落后,因此强化发展主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全部产业的升级。总体来看,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会构建出新的少数民族投资结构于产业结构,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优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但对其结构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要从不同层次进行着手:建立新的革新机制如对血缘、亲缘以及地缘的改变;发展各区域对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合理调整;在优化劳动者素质技能的结构时,需要根据岗位的不同进行有效调整,有些岗位需要加强某一方面的培训,有些则需要吸纳新的人才为企业增加活力。也正是因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建立一定的投资也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因为投资具有流动性,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的进行,其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比单纯改善劳动者素质技能来讲,时间相对较短。而投资与劳动者素质技能相结合就会形成就业结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进入第二产业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投资的注入,可以加快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民族地区的产品、分配、消费结构的过程,就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化与合理化。
(三)少数民族地区机制优化再造资源配置
运行机制与经济结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整体。自原始社会开始的物物交换到现代社会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交往都是因为存在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演化而来。少数民族地区自新中国成立后,是在政治主导式运行机制下运行的,而政治主导式运行以突出政治目标且具有一定的经济防卫行为不关注经济效益为特征。统一的政策引领有时非但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往会使得经济下滑,属于被动式改革,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依照政策指示,服从安排等精神上的指导,而类似这样的方法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一定的作用,不可能从长久解决劳动者的根本问题,从总体上也不能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只有通过调整经济体制才能使得少数民族经济运行趋向于合理化。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竞争机制,但其竞争机制不是照搬西方国家或者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要制定出适宜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体制,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合理结合,达到市场的多元化,在多元化中展开良性竞争,形成一套灵活的运行机制。第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自主权,优化地区经济运行机制。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经济战略,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民族特点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度类型。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后,才能谈的上升级劳动者素质技能,提升主体产业的发展,建立必要的经济关系,相应的教育与培训才能配套展开。在加强地区自主权、优化运行机制后更要将城乡一体化进行推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使得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经济结构类型,加大投资,使得第三产业不再局限于餐饮业、商业等传统领域,而是扩展到能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领域中去。第二,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的民族产业,优化地区经济运行机制,搭建新平台,如宁夏与沙特、约旦、阿联酋等国相继建立技术中心,与阿拉伯国家科技创新项目有20多个,建立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中埃-曼凯产业园等,其为促进民族间国际交往,推动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如今全球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但也正因为如此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讲,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的基础的同时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产业。事实也是如此,国际间具有强烈的民族及地区特色的产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荷兰花卉、瑞士手表以及法国红酒等。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也已然成为我国棉花、肉蛋奶制品、药材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此外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手工艺术品等也都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在中国的37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少数民族就占一半,所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对经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昕昱 单位:银川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