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意经济下文化产业园发展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意经济下文化产业园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意经济下文化产业园发展研究

摘要:创意根植于文化,创意经济是新兴经济形态,为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创新力创造条件。江苏是文化大省,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程、态势发展良好。国家级、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断建成,类型多、层次全,大大增强了江苏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江苏;文化产业园;创意经济;保障措施

创意经济是建立在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品牌营销基础上,运用多种设计理念和方法,提升产品创意附加值,来推动经济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以文化繁盛的江苏省,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中,一直走在领先地位,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从创意经济视角来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态势,需要从理念、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将经济理论与文化产品设计相结合,来探讨文化创意资源转换为创意创业,以及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江苏省文化产业园区对整个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样也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为此,从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创意层次和综合效益目标上,还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激发文化产业园区内在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江苏经济。

1江苏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江苏地处长三角,GDP增速迅猛,加之江苏文化资源丰富,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呈现繁荣局面。据统计,截至2013年,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已建、在建数量为353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充分依托江苏繁盛的文脉,特别是在园区主题定位、组织模式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如秦淮河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建设,提升了江苏文化软实力。同样,依托江苏良好的经济基础,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综合经济效益良好。据统计,从2013年起,江苏文化产业园区营业收入以超过10%的增速保持良好态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既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需要,也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新兴经济形态,逐渐具备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特征。从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来看,江苏各文化产业园区,多与自身区位、本地区文化相结合,市场细分度更高。如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宿迁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如皋文化创意产业园、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既凸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特色,又兼顾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过,在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由于积极性较高,难免存在园区规划与重复建设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江苏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在营业收入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如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其文化产业园区营业收入占绝对优势,约占全省收入的80%以上。由此可见,对于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经营与管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苏北、苏中与苏南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也折射出江苏省在区域经济格局上存在不平衡,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于苏南,对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也带来一定影响。

2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空间格局

自2001年江苏省制定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以来,全省各地纷纷展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高潮。2006年,江苏省出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围绕文化强省目标,对省内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进行整合。2012年,江苏省文化厅、科技厅、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提质转变。如苏州苏绣文化产业集群为自发形成型园区,其余为政府或政企合作型园区。从园区产业内容上,有地方特色型、文化科技型、多元综合型、影视传媒型、文化艺术型、休闲旅游型等多个门类。综合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现状,其空间发展格局如下。

(一)区位格局更加灵活多样。统观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徐州等地,多为老工业遗存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创意的源泉。旧厂房、旧仓库、老街区改造项目较多,如江苏师大文化创意园,淮河文化科技园等属于老校区改造;徐州市委大院的彭城壹号,徐州警备司令部大院的老东门等文化产业园区,也属于遗址改造。江苏“三旧”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实现了对老城文化的复兴与开发,将环境、人才、技术等进行综合,体现出多样的区位选择特征。

(二)发展方向根植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其核心在于文化。江苏文化资源丰富,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的建成,都与其地域文化紧密关联。如科技型产业园区,多集中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地,高校科教人才资源多,为园区发展提供了丰富人才。影视传媒园区,主要分布于苏南,如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国家广告园,以及江苏东方影业、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西津渡影视基地等,主要分布于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等地。这些独特的区位文化禀赋,为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创意资源。据统计,江苏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1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街,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分布广泛、地域特色浓郁的文化资源,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三)依托核心,辐射外围的城乡布局。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创意性人才多集中于宽容、开放的城市,而创意文化产品只有通过集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在江苏,地级市文化产业园区有264个,约占74.79%。扬州、徐州、无锡、南京、苏州、常州、镇江等约占70%。同时,结合江苏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实际,由于乡村文化历史悠久,传统工艺传承氛围浓郁,其县域文化产业园区有89个,约占25.21%。如江阴有5个、如皋、海门有4个,有45个县域都有1个文化产业园区。这种分布特点,实现了城市集聚,县域点状松散分布格局。(四)由苏北向苏南渐次升高的发展梯度江苏省文化产业园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从数量与方位来看,苏南有226个,苏中有52个,苏北有75个。相比而言,苏南占比最高。从园区等级来看,全省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有13个,苏南有9个,苏中有4个,苏北为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分布上,苏南有24个,苏中有10个,苏北有10个。从园区类型与层次来看,苏南文化科技、多元综合、地方特色园区类型更多。如泰州、盐城、宿迁,集中了绝大多数的文化休闲型园区。由此可见,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整体上由北向南渐次升高,与江苏经济与文化投入也有较大关系。苏南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要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3创意经济视角下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议

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对于创新,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创意经济下,全面审视江苏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对其未来走向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一)转变管理理念,搭建完善的文化产业创意。配套设施顺应创意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要从理念上树立品牌优势,提升创意文化品位,并通过集聚协同效应,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加强对入园企业的分类管理,并对其提供个性化引领。如必须是艺术类、文化创意类相关行业,对艺术机构、商业机构,设立不同的租金标准,对优秀企业、知名艺术家工作室降低租金,实现差异化管理。树立服务型理念,要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上,为入园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如投资咨询、人力资源、推广宣传、产权交易等服务。对于新型文化创意企业,要引入帮扶政策,促进互惠互利。

(二)对接政府政策导向,争取更多支持。创意经济下,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要积极与地方政府保持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纽带作用,落实各项政策法规,为园区赢得更多支持。同时,园区也要积极向政府献言献策,参与相关文化政策的制定。如打造特色园区,对相关工业遗址、建筑遗迹进行保护。要重视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内部。如举办研讨会、展览会,整合行业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资源,提升文化创意园区的知名度、影响力。

(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品牌塑造,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资源,规避同质化竞争。如结合地域古建筑资源,发挥区域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文创企业入驻,提升产业园区的特色和聚集度,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风向。整合和拓展创意产业文化资本,依靠政府、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为园区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如与银行、创业投资机构等展开多向对接;加强对投资信息平台的完善,从法律、咨询、投融资等人才引进上,扩大融资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品进行产权等级保护,鼓励更多文化创意企业投入研发,实现差异化发展。

(四)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引进,组建优质文创队伍。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产业园区要主动与高校、企业展开人才合作,搭建各类发展平台。如设立创意人才实训基地,吸引更多名家、创意人才聚集。与省内外高校展开人才教育培训,共建创意基地。建立创新人才激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要与区域文化资源相融合。就江苏而言,文化资源多,又是教育大省。据统计,江苏全省各类普通高校有134所,二本以上院校有49所。这些高校资源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样,在政府政策方面,江苏省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特别是鼓励地方企业与高校资源相结合,加大产学研交流与合作。如很多高校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发挥其助推器作用,高校与园区企业的密切合作,既表现为技术性支撑,也表现为人才性支撑,两者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产教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相芬,2019.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5):71-73.

2.郭蕾,2019.江苏文化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J].市场周刊(6):48-50.

3.荆翡,2019.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发展传播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5):9-10.

作者:常伟 单位: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