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文化下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文化下旅游经济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乡村文化下旅游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乡村文化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乡村文化复兴;旅游经济;乡村振兴;发展途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充分把握乡村文化复兴的机遇,积极践行“宜融则融”的发展理念,重视发挥文化创意、智能科技和生态农业等优势资源,通过构建以乡村文化复兴为基础、以发展旅游为突破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向多维度、深层次领域发展,实现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共促、协同发展。

一、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一)做好产品:保留“乡土”特色,推动旅游产品有效供给

高品质、优效益的乡村旅游项目,既要有可观、可玩的旅游项目,也要有可说、可读的乡土文化。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时,要突出创新、创意理念,通过建设优质旅游产品品牌,打造更高质量、更好口碑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做好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有序推进旅游产品开发、转化。要着眼生态、绿色视野,把握乡土文化复兴机遇,将剪纸工艺、节庆演艺、民俗等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在有效保护乡土文化的基础前提下,营造有独特文化韵味的旅游产品。二是做好乡村旅游项目的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乡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项目的展示、推广机会,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最佳展示窗口,通过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开发有品牌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场认知度。三是要做好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要素的统筹、整合工作,构建旅游产品“融合体”。在“产业+”理念指引下,要打破传统、简单的产品思维,从旅游市场、消费者视角开发旅游项目,通过统筹乡村旅游要素,引入创新创意理念,开发资源多元、文化内涵丰富的新型旅游产品,扩大中高端、创新性旅游产品供给规模,实现旅游项目品质、游客最佳体验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融合。

(二)建好平台:搭建“开放”平台,推动旅游经济高效益发展

持续增收、高效益的乡村旅游经济,既需要有优质、独特的旅游项目,也需要建设开放包容、种类多元的产业平台。在发展旅游经济时,要打破产业界限、服务界限和市场界限,积极对接其他产业,通过向用户提供多元增值服务,为旅游经济持续、稳定获益助力赋能。第一,打破产业界限,构建新的产业链。通过精准探寻乡村旅游与服务业、乡村文化等其他产业的融合点、衔接点,发挥协同优势,推动产品融合、产业升级,持续释放大众消费需求,全面扩大产业链条。要从最初级的旅游观赏向参与体验、服务消费等各环节延伸,通过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提升旅游经济收益。第二,打破农文旅界限,构建新的价值链。要打破乡村文化复兴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界限,将乡村文化的内涵优势与旅游项目的市场优势相融合,按照相应的融合逻辑与共生理念,构建价值关联、形态依赖的“共同体”。要在农村环境、农业形态的“大框架”下,发挥乡村文化的内涵优势,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类型,持续扩大旅游经济的附加值。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的特殊性,综合地域资源的特殊性,构建项目个性突出、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第三,打破经营主体界限,构建新的发展联盟。由于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市场经营理念成熟、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市场主体,增加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成本支出,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新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下,要积极探寻市场合作伙伴,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链内各相关企业协同发展,通过引入现代运营企业、金融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整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类优势资源,形成村民、企业共同获益的多业态乡村产业经济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惠及农民、服务产业的目标。

(三)做优生态:坚持“绿色”开发,推动旅游经济智能、规律发展

智能、生态发展的旅游经济,既需要以智科技优势能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层级,也需要以生态特色扩大旅游经济价值。在发展旅游经济时,要依托智慧技术,把握科技、规律和生态等发展要素,积极向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多个领域集中发力,打造乡村旅游经济的最优生态。首先,要以现代科技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向高效能、高品质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智慧手段,推广、传播乡村旅游项目,通过打造“网红项目”,持续增加市场关注度,发挥现代科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获利能力。要重视发挥智慧科技的支持优势,加快智慧乡村旅游建设,通过引入智能旅游设备、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改善游客旅游体验。其次,要以规律开发为指引,坚持“宜融则融、因地发展”的开发原则,遵循“适合发展”、“适应市场”和“适度开发”的理念,遵守开发产品、优化主体和完善产业布局等内在规律,全面提升旅游经济的发展成效。要以融合发展思维切入乡村振兴产业链条,通过将优质产品、多元平台、发展生态等步骤密切融合,实现从乡村资源向产业经济的发展升级。最后,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净化生态环境,推动旅游经济绿色发展。通过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设置到线路安排等各环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开放与利用机制,打造生态宜游空间,推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

二、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乡村振兴途径

(一)坚守文化复兴底线:立足保护,找准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坐标”

乡村文化复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维度,也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要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践行“拥有与利用并重”理念,实现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最佳成效。因此,推动乡村文化复兴,要将有效保护乡村文化作为基本底线,通过汲取文化精髓,完善传承体系,找准乡村文化振兴的文化坐标。一是坚守乡村文化保护底线,以“保护式开发”的方式盘活乡村文化资源。要以留存乡村文化记忆为前提,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空间,通过为乡村文化复兴注入内容更优、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全面充实文化复兴力量。二是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传承研究工作,对地方志、口述史等珍贵资料进行整合和数字化改造,组织开展田野调查和非遗传承人制度建设,通过活态展示农村文化、增进大众认知体验,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利用与成果转化。三是引入现代传媒力量,恢复乡村文化的原始生态。要善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的展示优势,创作出真实展示乡村文化资源、倡导关注乡村文化的优秀作品,切实改善乡村文化的品质与大众的社会认知度。

(二)深耕文化复兴土壤:植根生活,营造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形态”

乡村文化既是保存乡村原生形态、传承延续乡村文明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展示乡民形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乡村振兴多将重点放在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层面,忽略了文化要素的有效引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衰落现象,加剧乡村衰败。因此,以乡村文化复兴为基础,推动乡村振兴时,要植根大众生活,深耕文化复兴土壤,为乡村振兴提供最佳文化氛围。首先,要在农村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等农耕生活环境中,挖掘鲜活素材,持续拓宽乡村文化发展路径。要对农业生产器具进行加工、留存,通过建设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乡村文化形态,留存大众的乡土记忆,全面提升大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可与了解。其次,要在大众信仰、节庆文化和民俗习惯等乡村文化中,提炼文化素材,营造乡村文化复兴氛围。要将大众最原始、最纯粹的生活哲学进行总结,满足大众的精神渴求,探寻乡村文化复兴新路径。要将乡村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生产的具体场景中,使乡村文化获得延续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最后,要在大众参与中增添时代素材,激发乡村文化复兴活力。要在“乡愁记忆”、“追溯乡情”等精神感召下,将个人体会、文化认知融入乡村文化复兴,通过激活乡村文化的时代基因,为乡村振兴提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力量。

(三)深化文化复兴认知:释放活力,构建乡村振兴的“文化新模式”

乡村文化复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行为。想要实现文化复兴的时代目标,就要以恰当方式开发、利用和转化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把握高质量、精品质、主旋律的复兴导向,以新模式、新理念持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一方面,实施大众主导文化复兴的模式,以智慧优势、人才力量凝聚复兴资源。坚持大众主导、大众创造的基本理念,通过设置“文化传承人”制度,丰富传承主体,优化乡村文化复兴的空间格局,为乡村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挖掘农耕资源、地域文化,恢复民间曲艺项目,组建具有村域特色、符合村域实际的文化人才队伍,生动呈现乡村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探索市场化传承模式,以产业优势、经济力量拓宽复兴空间,统筹乡村文化复兴的最大力量。要深度挖掘市场需要,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项目化、产品化改造,在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大众的文化体验,为乡村文化复兴探索“活化”路径。要加快品牌化、创意化建设,通过塑造市场认知度高、创新性突出的文化链,推动乡村文化复兴进入稳定、良性发展轨道。通过构建“村民+市场”的传承体系、“文化+产业经济”的运行体系,实现乡村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哲,蔡建明,崔莉,刘彦随.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1):143-150.

[2]刘杨星,黄毅.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机理与路径选择——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农村经济,2018,(11):73-79.

[3]李先跃.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9,(12):212-220+229.

[4]苏飞,王中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20,(2):115-119+127.

作者:高凡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