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次贷危机引发的价值哲学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前提是介绍次贷危机的基本模型,通常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二十倍到三十倍的杠杆操作,一套房子价格300万,以2倍杠杆价格的预估就是600万,所谓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测,结果是一套房子以300万的抵押换取600万的投资,在投资买房,例如盈利5%,一套房就可以换取利润30万,相对于原始的价格300万就是10%的盈利,然后继续将600万的房子进行抵押,继续实现上述的循环,不断投资并且收益。这样的发展势态是无法终结的,各个银行不断给个人进行投资贷款并且从中获取收益,最后投行亲自出手,导致连环效应,最后房价和其他相应的金融产品价格涨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没有人和企业可以接盘。美国金融市场中平均杠杆率高达30倍。在经济状况良好、资产价格上涨时期,杠杆作用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急剧放大,导致资产泡沫的泛起。但是如果资产价格下降,金融市场总体风险上升,这时金融机构将不得不将杠杆比率降低,即进行去杠杆化操作。这有两条途径:一是金融机构出售风险资产,二是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在资产价格下降和市场风险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相应增加资本金,为了维持或降低杠杆率,金融机构必须主动大幅度减少资产。而全球信贷紧缩则会加大购房者的还款压力,从而造成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导致房地产金融类产品市场价值的进一步缩水。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金融危机机制。所以,去杠杆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如果继续任由市场发展的话会导致更大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市场崩溃,政府被迫接受并且救市。在这样的现象之中次贷就是特指次级贷款,就是信用度不高的人在投行的贷款。信用度不高的人抗风险最差,最先在市场危机中倒下,他们是信贷市场中最薄弱的一环。在这种模型之下根据马克思相关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价值分为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价值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今的西方价值理念片面地抽象出价值背后的人性和人的社会角色,通过赋予价值“人”的能动性,通过复杂的技术建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金融市场操作“高科技”系统,又通过虚拟的信用给予每个人信用评级,但是依然隐藏着自身欲望的无限化和社会有限物质创造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依旧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通过对西方价值进行分析才能是我们认清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次贷危机。
首先,出现的是西方价值概念在人性中的“异化”。在经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虚拟经济和对外金融逐渐兴起,新的经济形势导致新的价值概念的取向。这包括:(一)价值概念的抽象并且符号化和虚拟化。西方的“高科技”金融市场和“自由主义”相结合,价值和具体劳动脱离,价值成为个人经济行为的“标识”,在发达的金融系统和信息处理工具的辅助下,人没有必要在具体劳动中创造使用价值,价值也随之开始抽象尤其体现在金融市场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的金融市场中交易,预测未来价格的上涨或者下降。同时在国家的层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同时发行国债,对国债的收益进行符号化和虚拟化的收益预测。这是价值概念的虚无并且符号化的结合,运用“神圣化”的严密逻辑数学方法计算最终的收益。(二)价值评估的人性化和信用化。首先人性是复杂的,价值背后的人性意味着价值受个人的约束,价值的表现也随之由人的欲望所控制,“赌博”式的投机和“不懈”的贪婪,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成为价值评估的出发点。另外在西方的经济社会中根据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将个人分类,给予价值品质的界定,通过“科学”的评估测算对应相关的透支额度。通过对价值的信用化从而确定个人的经济待遇。这本身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的优良结合,但是资本主义的“赌”“贪”等变异人性对价值的操控,在金融市场的暴利的驱使下不断地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放,在国家之间不断增加国债,并且对信用度低的个人也照贷不误,扭曲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
其次,展现的是西方价值行为在社会中的角色化,即在社会中每个人存在的角色背后的价值引导,价值的内在必然是通过个人的社会角色而在社会中具体体现的具体行为。而且在西方的当今发达的传媒面前,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次贷危机就是群体性的价值行为体现,也是价值观的群体显现,隐藏在这次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是西方具体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迷失。这其中包括:(一)价值观的物欲追求的感官化和传媒化,价值在目前的西方社会不再是原来的清教徒的勤俭和克忍努力等社会责任感的优良的道德集合,而是对个人欲望的无限满足。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美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把每个人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自身的物质欲望而奋斗,但是从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从美国到整个西方社会,随着自由主义及其相应的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超前消费。不仅在思想方面,在媒介方面,电视、网络、杂志等各大媒体公然以奢侈性消费为导向,媒体被商业左右,浮躁和奢靡的社会氛围使得更多的人被感官刺激。媒体扮演了诱导私欲的角色,把激发个人内心的物质欲望作为传播任务。在整个社会氛围的推动下,物质欲望的追求不断从潜在走向显示外表,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都是由一个个社会角色行为的价值集合。(二)价值活动“契约”的庸俗化和群体化。根据西方的社会组成理论,西方社会在契约中实现价值活动的链接,笔者认为价值活动的契约主要有两类:第一是人与他人的契约,根据霍布斯等人的理论,人与人的交易依据契约开始,西方人通过信贷的金融交易原理和市场现实去制定交易合同。但是在信贷发行的过程中,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庸俗化,背离了科学的经济原理,以自身攫取最大利益为核心,大量发行次级贷款,并且对次级信用的约束不断减轻,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至于不顾。同时金融机构在市场扩张的时候,大量给普通的个人提高信用评级,使其可以过多贷款,自身随之大量发行次级贷款,忽视了市场现实和个人情况。这种庸俗的契约丧失了基本的契约精神,使得大量的消费者产生趋同的价值导向,使得次贷危机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事件,当市场发展不良的时候,契约的有效性就不断下降,最终市场各个实体陷入价格危机。第二是人和人自身的契约,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理论,“神”是资本主义中个人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清教伦理中简朴、勤劳、努力等优良的生活习惯,而当今的美国人在金融市场的诱惑面前摈弃了清教徒的传统,实现“赌徒”的心理,“美国梦”中的道德和价值开始变质,最终其中的个人经济活动走向了庸俗化,价值行为的个体走向融合,最终形成集体趋势,显现为一种社会危机。
最后,是西方价值观的国际化。在技术层面上研讨可以得知美国早该因为次贷危机而破产,但是在国际社会中,美国运用虚拟化和抽象化的价值,大量发现国债,以国家信用的透支为前提,肆无忌惮地发行国债,是其他的债权国不愿意看到美国破产,以至于必须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确保美国不破产,本质是美国的价值观绑架了各国。这本质是美国及其西方推行的价值观战略,对其他各国进行价值输出,其实是维护自身利益,置他国损失于不顾。在价值观战略上,美国把自己置于价值观的至高点,在创造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实际是单边价值观的霸权主义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次贷危机对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价值观建设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认识,进入现代信贷经济之中我国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一些人不顾国情与自身财力,消费方面片面追求过高,尤其是年轻人及早把自己推向了月光族的队伍。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消费者上了一次风险教育课。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到了应该冷静和回归理性的时候了,在购置房屋等大宗消费品时,还是应该量体裁衣、量入为出。推行勤劳节俭的价值理念,而不是片面地享乐主义。再次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两个和谐: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作者:薛凯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