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学改革西方经济学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1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说史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有三:
(1)该课程历史性强、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历史性强,学生难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理论性强,大部分内容都显得枯燥乏味;知识点多,众多的难以用一种或少数几种逻辑关系概括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流派混杂在一起,重点不突出,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该课程往往在大学高年级开设,但由于已较系统学习过现代经济学理论,很多学生认为学说史的理论不过是反映了历史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相比,其中的大多数观点“已经知晓、没有时代意义、不实用”,只需“死记硬背”即可,部分学生甚至在课程学习之前就产生了一定的逆反情绪。
(3)很多教师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同于一门简单的知识宣讲课,将讲授作为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从方便教师教学的角度设计,照本宣科,依次对各个流派和经济学家介绍,基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因而,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整个教学过程仅停留于知识灌输层面,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师疲于应付。
2研究性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入研究“元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韩占兵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教”是创新性的;二是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三是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针对课程内容庞杂、枯燥的特点,通过研究性教学,教师可打破原有的学科逻辑和顺序,找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若干问题,并结合课程教学要求,进行重点解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经济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发现值得探究的经济理论问题,找到各自理论学习上存在的“差距”,并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方式努力获取问题的答案,最终产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研究性教学可“迫使”教师能更多地探究经济学理论的背景知识、方法论以及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关注学科知识前沿,有利于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体现教师风范,在与学生互动中找到教学乐趣,而不再是疲于应付。因此,针对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特点,研究性教学不仅可培养学生“学”的兴趣,也能有效提高教师“教”的兴趣,是提升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3研究性教学的实现路径
3.1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性教学并不排斥教师讲授,但“讲授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递知识结论本身,而是为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帮助、刺激和鼓励”。因此,对于西方经济学说史的讲授,不能停留于理论流派与经济学家的介绍,更多的是要讲授经济学理论流派形成的社会背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学科前沿等。通过这些讲授,引导学生思考以往学习中未曾解决或未曾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例如,在讲授“边际报酬递减”理论时可提醒学生,在经济学说史上有两条分析经济问题的思路:一条思路基于“人-物”自然关系与“资源配置”有关的分析,与报酬递减相关联;另一条思路基于“人-人”社会关系与“组织”有关的分析,与报酬递增相关联。大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往往只接触到“边际报酬递减”理论,而较少接触报酬递增理论。教师可通过讲授报酬递增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研究思考:经济学说史中经济学家是怎样分析报酬递增问题的?我们为什么较少接触关于报酬递增的理论,或者说为什么报酬递增理论会逐渐淡出“主流经济学”的视野,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又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主流经济学应该重新纳入报酬递增理论?总之,要多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可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导向型知识”,不能拘泥于教材,也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内容和结构,让不同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始终的主线,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达到学习目的。
3.2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师生互动环节,使学生体验到思想碰撞的乐趣,而不是教师不厌其烦的说教。对于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学生未必能够产生“共鸣”,但对于在师生相互交流、碰撞与冲突中蹦出的“思想的火花”,大多数学生兴趣盎然,并主动收集资料、认真思考、提出认识,这恰恰是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说史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而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包括“专题设计与任务安排-专题讨论与师生互动-教师总结与补充讲授”等环节,其中专题设计是关键,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教学的最终效果。例如,可设计类似这样的话题作为专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有两大最基本的需要:生存和自由,经济学所思考的不外乎是要解决人的这两大需求,可是,从经济学说史上看,经济学家似乎更关心财富的增长问题,即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那么,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解决人的自由问题的?请找出线索、理论依据并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在原来的学习中接触相对较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较好,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较好。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将那种“老生常谈”的话题设计为专题。当然,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会相当高,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保证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并将研讨延伸至课堂外。当然,除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外,还可采用案例采集法、论文写作法、项目参与法等。
3.3考核方式的改革由于本科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说史的考核往往是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迫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识记相关知识点,这对本科生来说是有必要的,但这种考核方式也有其弊端,就是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究问题,从而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因此,要落实研究性教学,对西方经济学说史的考核方式要多元化,既要发挥闭卷考试的优势,也要将围绕特定专题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整理、观点摘编、论文写作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既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又能在某些观点上有所研究,产生学习甚至学术兴趣。
4结语
研讨式教学是提升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一定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现实状况,制定与现实相符的操作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作者:曾祥炎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第二篇
1地方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1西方经济学课程,“难”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涉及纷繁复杂的概念原理,又涉及大量计算和图形分析,使得作为一门财经类基础学科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像我们这样的由原来的师范类专科院校升级来的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非师范的教师资源比较缺乏而且年轻化,本身的教学经验不足,而这门课需要庞大的经济学系统知识,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讲授理论在中国现实经济中的运用,这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挑战。只是按照章节要求将内容传授到,但无法在整体上很好的驾驭这门课,自然在讲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原本比较难的学科难上加难,让很多学生听完后眼前一片漆黑不知所云。
1.2西方经济学缺乏支持课程的合理设置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支持课程,但我们新建院校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深层次了解对于支持课程熟视无睹。比如经济史课程,只有系统学习经济史课程,才能让学生学会与现实相结合。经济学不能遗忘经济史,必须讲授经济史课程,而且经济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意义,理解经济学必要的抽象,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但因为现在对专业课课时的压缩导致不得不减少一些支持课程的设置,另外这门课本身课时量也在压缩。支持课程设置合理性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我们都知道有些支持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西方经济学开设之前,才能起到铺垫作用,比如高等数学对西方经济学有着重要意义,学完后才可能对西方经济学有全面了解,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数学还没上完就开始上西方经济学,有时同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时内容无法顺畅进行。本身难度较大的课程缺乏这样的辅助课程更加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1.3教学手段的不当使用我们学校现在鼓励教学手段多样化,很多老师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了唯一的手段,而学校也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好坏一个因素。而事实上对于我们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来说多媒体展现我们的经济图表和模型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以及给学生比较好的展示效果,但是除此之外,很多老师将多媒体仅仅作为自己减少教学劳动量的手段,上课不要板书不要写粉笔字,另外很多也不要备课直接看着屏幕显示的PPT即可,相应的备课任务都少了,只是小和尚念经似的念完要讲的内容。但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参与,积极的思考,通过自己逻辑思维的展开来带动学生深入到知识当中。如果仅仅是在读PPT上面的内容,很多时候PPT展示的比较快,很多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进入下一张,他们都在忙于记下内容,谈不上理解。使得我们原本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要将多媒体为我们授课服务,不要完全依赖多媒体,被其牵着走反而降低我们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
1.4教学方法名不副实地方应用型大学与国家学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应当是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的结合性,增强知识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性,而不只是停留在西方世界理论和西方实际经济中。让他们知道在我们今天我们当下的现代社会经济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是无处不在。但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案例教学,我们所实行的案例教学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举例教学,就是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我们说的内容解释给学生听,这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希望我们通过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参与进来有互动而不是单向的讲述。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时候是内容和实际不符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
2探讨教学改革
2.1实施分工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难”是我们共知的,年轻的老师缺乏这种全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无法自如的驾驭整个经济学系统知识,那么可以采取分工的方法采取术业有专攻每个人专门攻克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将这一部分专题做好做精,同一个班级有多名教师来授课使得他们每一部分都能得到详细专业全面的讲授,另外一个班级一门课有多名教师教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同时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语言技巧以及教学艺术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为多名老师同时教授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彼此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团结。
2.2教学辅助课程建设我们现在面临专业课时量在缩减,因此在这样的大的环境下,需要专业的老师和相关领导事先做好计划安排,尤其是领导如果是不懂得相关专业的领导一定要尊重专业老师的意见来安排教学计划尤其对课程时间安排,这样可以保证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保证专业课的有效开展。其次在仅有的课时量中要合理安排比例做好前期的调研分析,分配一个合理的权数,使得重点突出难易区分。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辅修课程来增加我们辅助课程的设立,这样可以解决课时量不足同时又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最重要的是相关知识的铺垫为我们掌握核心专业课比如西方经济学做好准备。经济学支持课程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衔接。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数学的经济学应用需要,让学生理解原理,应用软件解决经济学相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信心,让学生更好的把数学知识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衔接。只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即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大大减轻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负担,也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学习对于学生更加简单,增强学习效果。
2.3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为学校对教师上课有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上课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在课堂互动可能会造成课堂有一定的骚动,不够严肃,但是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其中更好掌握知识,但这样的教学会受到部分领导批评上课不严肃不认真,领导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思想,不要认为学生坐在那不说话课堂纪律好学习效果就好。我很想带着学生坐在草地上一起讨论经济问题告诉他们一些经济理论,这些自由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该被采用,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得大学课堂教育生动鲜活。无需过多拘泥于形式,因为我们是大学教育,大学已经是个小社会了,是迈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和高中时代的教育目标不相同,教育方式又怎能一样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志愿选择相应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引导,由浅入深逐步增加难度。培养未来继续研究和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
2.4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西方经济学是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科学,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西方经济学贴近现实生活在每一部分内容后面都要强调结合实际问题的应用。我们院校地处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当地没有相当的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相对于经济专业也是不够理想。对于现在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也是变化多端,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学人员仅仅依靠在家研读课本及相关的学术期刊无法适应这样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走出去将外面的新气象带到我们的教学中教给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对我们进行继续教育,使我们开阔眼界而不是井底之蛙。否则以上的改革都是一纸空谈,没有教师资源的配套改革其它的改革都无法实施下去。我们的西方经济学教育内容存在的诸多问题,仅仅是抛砖引玉的对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仅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最恳切的建议,此文没有涉及西方经济学教学其它很多方面内容,但是很多其他问题,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发现和改革,使西方经济学在我们高校教育中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作用。
作者:胡成卉单位:巢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