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摘要]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类课程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思政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特征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理解分析;三是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要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改革、课外实践、考核办法等方面深度着力。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类课程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就理论体系而言,西方经济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它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认清西方经济学所阐释的经济理论具有资本主义经济性质这一本质特征,因为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经济性质特点,这一特点是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回避不了的问题[1]。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2]。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问题,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市场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课堂上理论教学固然很重要,但也要适当结合教学事例,使学生不只是单纯地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爱国敬业、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实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不仅要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西方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作用,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实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让教学回到“育人”本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西方经济学”是面向高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他们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在近代被引入中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建立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西方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宣扬其合理性合法性时诞生并不断被完善,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3]。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也就是假定所有的经济主体都精于判断和计算,理性地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比喻指导人类行为的人性的本能,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个人追求私利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进是相互统一的。因此,教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此假设进行全面客观的评析,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避免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不能让他们认为个人一味地追求私利与生产者唯利是图都是正确的选择,从而将利己主义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去私奉公”与“为人民服务”的贡献精神。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为指导

西方经济学一直以“纯经济学”自居,但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发达国家社会体制、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掩盖不了它为资产阶级说话的属性。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探索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西方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西方经济学中大多数经济学理论都是具备严格的假设条件和限定变量的模型理论,理论成立的前提也是基于其假设的内容框架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比经济学理论更加复杂,如果越来越倾向于用简单数学方式去研究复杂的经济社会将会使经济学理论变成完全虚构的假说。比如,“炫耀性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违背了传统的需求规律;理想化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甚至一个条件也达不到;乘数效应在现实中不一定能取得理论中的效果,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乘数效应的大小,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货币的汇率波动等等。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社会联系,政治经济学则不仅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自然观来分析社会经济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其中,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基本矛盾,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解释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4]。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派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对象,而他们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制度,是完美的永恒的制度,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5]。此外,多次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证明了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经济运行规律是有缺陷的,是不全面的,因此要深刻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三)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突出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必须深入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均衡模型表明,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可以使市场上的经济主体处于自身利益的目标,根据价格的变动自主进行决策,并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趋向于均衡。但是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政府不加以宏观调控,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此外,如果出现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的条件下,也会出现社会福利低下和市场失灵的情况。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不仅需要依靠市场的调节,也需要结合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由于建国初期资本匮乏和生产要素严重不足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使我们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重点建设中,使国民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起来,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管得太多、管得太死的弊端充分显现,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市场手段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充分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例如在阐述经济政策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论时,可以结合每年的两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来探讨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比如,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全球的经济发展都遭受了巨大的外部冲击,我国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2020年我国政府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样能够集中精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增发国债;适时采取降息降准等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消费和投资,发展经济,保居民就业。在教学中还可以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发展等举措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中外对比,使学生们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一)教材选用:强化政治引领

西方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虽然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经济规律的分析,但仍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属性,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强化政治引领,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才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抱有科学的态度,教材的选用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不同,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出发,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呈现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首先讲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点,并在每章的最后一节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鉴西方学者观点和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此章节的内容进行评析。所以选用“马工程”西方经济学教材,能够更好地利用“述评结合”方式使这门课程很好地结合课程思政进行教学,奠定教学基础。授课老师应将经济思想史与西方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原理,包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出现的原因和历史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进而促进对我国经济理论的学习。老师只有正确地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并注意结合中国国情,才能更好地批判、扬弃、吸收和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看待和解释问题,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以及课堂上简单地批判和缺乏理论思想的批评。

(二)教学改革:注重参与式教学

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有些理论虽然有所区别,但本质上是极为相似的,如果将这些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比如边际效用、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是一组很相似的概念,如果学生理解了其中一个,剩下的理论就容易融会贯通;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也是一样,如果学生理解了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那么对于边际产量递减法则就可以很好地掌握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个分支,二者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核心理论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不同,但又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上探索知识的关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景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模式,根据思政教学的内容播放相关影片,以吸引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6]。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经济事件,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的知识点,教师在深入浅出讲透专业课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课外实践:展开社会经济专题调查

仅仅通过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不足以很好地践行课程思政,老师应该要让学生把书本中学习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西方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解释经济运行规律的课程,如果仅单纯当成一门理论课程来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因此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西方经济学。比如,可以利用社会经济专题调查来深入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有效地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讲解价格歧视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们寻找生活中遇到的价格歧视现象并进行解释,如从价格歧视角度解释学生证半价现象、淘宝“双十一”打折策略与价格歧视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等等,最后分组讨论形成调研报告,通过具象的案例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在宏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布置多项社会专题分析帮助学生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和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具体而言,在失业和通胀的教学中,让学生去调查城镇的失业率和物价水平,探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分析中国失业以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或者构建理论模型检验人口结构变化对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讲授之后,鼓励学生检索和搜集2020年肺炎疫情后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市场经济衰退产生的影响[7]。

(四)考核办法:实行线上线下结合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完整性,将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学习占比30%:课前,老师通过智慧平台学习任务,并且设置任务点,学生需要提前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课前小测。学生提前熟悉本章节内容,能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中,让参与老师的讨论、抢答和投票等学习任务的同学获得一定的积分。课下,老师课后作业,包含多种题型,并在作业截止后,给予详细地解答。线下成绩占比70%,由于对于学生价值观的考查还无法通过具体的考试给出相应的分数,因此老师可以尝试通过调研报告、主题演讲和课程论文等形式考查学生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等精神素质,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从根本上落实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必须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经济学教育全盘“西化”,必须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方法、观点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学习借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扎实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纯记.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J].高教学刊,2020(2):106-110.

[2]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13):108-110.

[3]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8):138-140.

[4]顾骅珊.如何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矛盾[J].嘉兴学院学报,2007(2):111-114.

[5]刘雅静.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14(2):85-92.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7]吕晓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82-84.

作者: 沈时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