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内蒙古水污染治理及利用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内蒙古水污染治理及利用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蒙古水污染治理及利用探究

一、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Boulding)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1969年)一书中提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受发射到太空的宇宙飞船的启发并以此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肯尼斯•鲍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说”。其后,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ee和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又指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但循环经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经济活动模式,并称之为循环经济。2O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引入我国。我国的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已经进入理论雏形逐步形成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渗透,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模式而言的。人类社会从“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模式,经过“污染一治理”的治理模式,开始进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又称3R原则)。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就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Reuse),即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产品实现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3R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二、内蒙古水资源的污染及开发利用

(一)水资源总量少。空间分配不匀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位居全国水资源总量的第l6位,与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5%和排名第三位相比,属于天然水资源短缺的省区J。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水资源总量378.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63.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14.36亿立方米①。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总的特点是“东部丰沛,西部紧缺”。按流域划分,嫩江最多,为230.57亿立方米;海河(包括滦河)最少,为4.75亿立方米。按照盟(市)划分,东四盟(市)水资源总量为440.94亿立方米,占总量的80.8%;中西部广大地区为105.00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9.2%。

(二)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内蒙古工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牧区的生产设备普遍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高新技术的应用极为有限,长期处于低效率、高耗能的粗放经营状态。据内蒙古统计局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矿产资源用水严重短缺

近几年,内蒙古勘探开发的新矿区明显增多,大部分集中在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通辽市的农牧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海拔高、雨水少,属于干旱地区,再加上多种矿业的开发,更多的人集中到这些地区,加重了这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近年来,河流断流成为地域生态失衡的又一新的社会问题。黄河年年断流,而且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长达226天,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使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四)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2009年,内蒙古监测国控、自治区控河流断面66个,湖泊4个、水库3座,涉及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滦)河4个国控水系和部分内流河。2009年,内蒙古全区河流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断面超标率为:高锰酸盐指数25.8%,生化需氧量21.2%,氨氮18.2%,石油类16.7%。此外,多数河流年径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对河流水质有所影响。河流径流量减少与干旱、农灌、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多等因素有关。

(五)湖泊、水库水质较差

2009年,内蒙古重点监测的4个湖泊的水质全部超标。其中,乌梁素海、达赉湖(呼伦湖)、达里诺尔湖为劣V类水质,岱海为V类,主要超标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指数。达赉湖和达里诺尔湖的水质超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湖水微咸并偏碱性。乌梁素海的水质超标主要是农灌退水污染所致。岱海水质超标是受人为污染与自然因素的多重影响。在重点监测的3座水库中,察尔森水库、红山水库水质达标,分别为Ⅱ类、Ⅲ类水质;莫力庙水库水质超标,为Ⅳ类水质。

三、内蒙古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一)污水排放量大,无害化处理能力低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水利部指出,中国的单位GDP耗水量比世界平均值高4倍,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高8倍。改革开放3O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2009年,内蒙古全区废水排放量为73154.7吨,与2008年相比,增多3.9%,见表2。其中,城镇生活排放44538.5万吨,工业排放28616.2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9%和39.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27.85万吨,其中,生活及其他排放15.84万吨,工业排放12.0l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6.9%和43.1%。

(二)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产品的产量、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内。只重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使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没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的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

(三)点、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内蒙古多数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未经任何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有的虽然经过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矿山等工业企业由个体经济承包之后,废水处理问题更加突出;乡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人河道或渗入地下,从废水的排放量看,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相近,但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总量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总量,特别是总氮和总磷两项指标[3]。

(四)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管理体制

内蒙古河流面积大、范围广,涉及诸多行政市县,在管理上又有环保、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管理局等很多部门参与其中,但却没有强而有力的管理机构对水资源进行治理和保护,因此,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没有统一的科学管理系统,在某些问题上甚至不能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五)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比较多,但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普遍不严,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较普遍。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段落后,对违法企业动态监管不力,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违法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

(六)政府投入经费有限,污染检测技术设备落后

由于经费等原因,目前只有环保和水利两个部门对松花江水质情况进行常年监测,监测断面的数量和监测频次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监测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对各人湖河流、河口的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流域内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仅停留在调查研究阶段,水资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较少,资金短缺,力度不够,已有的成果不能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四、水污染治理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机制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水污染的实质是水资源使用中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外部不经济”,而所谓的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则是指未经协商就强加给他人的成本J。因此,水污染治理在实质上是如何对水资源使用中负外部性进行矫正的问题。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及政府部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地来讲,水污染的传统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治理模式,即排污收费;另一种是市场治理模式,即排污权交易。尽管这两种模式对延缓和遏制水污染13益严重的趋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两种模式均属于“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治理成本极高,难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理水污染的目的。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路径,水污染治理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要强调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从源头减量化开始,重视再利用、再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遏制水资源污染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构建节水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水型的产业结构、节水型的城镇化模式、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水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

(一)构建节水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实现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调整产业结构,构建节水型的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快产业信息化进程;在地区发展规划上,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消耗量,严格控制水资源的高投入、高排污项目;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污染程度,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点行业对水资源消耗的管理;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水综合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构建节水型的城镇化体系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区建设要配套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加强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四)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内蒙古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积极推进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搞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遏制化肥、农药、秸秆等废弃物对水资源的污染,实现节约用水。

(五)倡导绿色消费

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鼓励企业和居民再利用水资源,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周期,增强污水处理意识,自觉保持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再循环。

(六)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人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加快完善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水资源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积极调整水价政策,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使用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

(七)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水核心技术,包括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循环技术、系统优化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坚持引进技术与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促进机制创新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水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水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水资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水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节水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水资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五、结论

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现实,促使人们不断对水污染的治理及可持续利用路径进行探索,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及市场治理模式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从新的视角探索治理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路径。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实施必将引起环保及资源再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效应、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及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创新效应、意识形态变迁效应(即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所有这些必将从根本上抑制乃至消除水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