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浅谈

【摘要】经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付出了生态环境的极大代价,发展循环经济已刻不容缓。本文剖析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状及成因,阐述了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策略。

【关键词】生态型;绿色低碳;模式

一、放眼未来构建循环经济格局

(一)循环经济是先进模式

循环经济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内核,通过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既有绿水青山又有国富民强,既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持适度发展势头和持续经济增长,在效率和速度之间、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取得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均衡协同状态,一改过去的过度消耗资源、浪费能源的初级污染型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节约型、环保型、绿色低碳的现展模式,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住碧水蓝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效率,是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生产过程的能源循环利用能达到能源效率最大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排放,降低污染,能源消耗最小化,生产活动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进行,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

(二)环境恶化的成因

1.工业生产的污染。

生态环境承受着来自工业污染的巨大压力,废水、废气、废物的无序和违规排放,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透支大气环境。沿海、沿江地区大打沿海、沿江牌,以此作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量兴建占地多、耗水大、用电量高的工厂或产业集群,造成废气、废水、废物乱排乱放的恶果,影响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污染着空气。这些“三废”没经处理直接排放,或没有得到有效回收再利用,不但是物料和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是周边江河湖海的污染源头,严重威胁着大气环境,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排污大户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生产与生活的矛盾异常突出,是和谐社会一大隐患。

2.耕地和灌溉用水深受影响。

大量长期使用化学品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或为农作物灭杀、防治病虫害,使大范围大面积土地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

3.交通运输工具造成的废气噪音威胁。

家庭用车的数量节节攀升和道路容量的有限,再加上其他交通工具的与日俱增,堵城处处可见,由此造成的废气噪音令城市尤其大城市越来越不堪重负,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

4.城乡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

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无序违规堆放和排放,极大的恶化着人居环境,威胁着城乡居民的健康,涉及大范围人群的传染病、流行性疾病频发。

二、科学发展循环经济

改善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及能源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能源用量越来越大。几十年的粗放型高能耗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过多过快,付出了生态环境的重大代价,这种发展方式已不合时宜,遇到了发展受制于资源瓶颈的困境。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发展方式亟待改变。高能耗发展已不可持续,高污染生产方式已经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毫不动摇地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倡导并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循环模式。在德国的巴斯夫公司,一个车间的废料就是下游车间的原料,废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在工厂区内形成了物料利用的循环通道。二是以产业集群为工业区,美国的休斯顿工业区,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利用区内的资源配置和整合,把炼油厂的副产品送到化工厂,用作化工厂的原料,生产出化工基础料和副产品,化工厂的副产品送到更下游的精细化工厂,采用高新技术方法,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成品,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高额回报。区内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热、电、水、风、蒸汽等公用工程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料,一工厂的废气、废水通过回收处理后可以为另一工厂供热、供水,公用工程的充分利用到达极致,生产上实现绿色低碳化,成本上达到最小化,效益上得到最大化。三是国家作为资源循环利用的整体。如日本,其资源匮乏,资源的再利用尤为重要,建立循环型国家更是必由之路。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方法,以立法形式推动循环经济建设,颁布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确立建设循环型经济成为国家意志。2000年以后,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在日本日益发达,建设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从政策制定者到政策执行者,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大公司大企业到小公司小企业,从管理者到实施者,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人人都是环保的倡导者、实践者,在能源利用方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体系,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处处精打细算,事事低碳节能,小投入大产出,务求以最少的原料产出最多的产品,取得最大的效益。日本人的家庭生活、行为习惯无不体现着节约、节能、环保、低碳的先进理念,住房是小面积,食物精致到极限,用水用电很“抠门”,没有人认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就可以毫无节制地用水、用电、用煤气,这不单是个人的消费问题,更是资源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问题,人们认为能用公共交通工具就不开私家车是理所当然,减少燃油消耗,减少污染,降低噪音,缓解道路拥堵,这已经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容纳数万观众的体育场在赛事结束后即使以最挑剔的目光去搜寻也难以发现一丁点垃圾,就足以令人见识到日本人是何等的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色低碳、节约环保,他们高度自觉地把垃圾带走,分类放到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处,可回收部分通过回收工厂处理,加工,生产出产品,废物变成原料,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创出了一条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填补了日本天生资源贫乏的短板。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着重在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发展,政府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既要发挥积极的管理作用,又要注意管理的松紧度,这是政府需要在工作中拿捏的分寸。在生产、流通、消费、建设、管理和社会生活等环节和方面实现节能环保,建设生态型、节约型、绿色环保社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力推宏观社会管理,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杜绝短视、主观、脱离实际的政府行为。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推进循环型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建设。这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的举措。在政府主导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循环经济机制,保护绿色低碳产业力量,调动和整合社会力量发展生态型经济,提高资源共享、能源再利用的意识、能力,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或机构走上低能耗、低污染或零污染、高产出、高效率的良性循环轨道,共享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可回收原料,达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和谐。

1.整合资源,以价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培育和成长。

制定保护循环经济培育成长的绿色低碳型产品及成品的定价机制,采用生产资料差异化价格优势,使循环经济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其用于生产所需的公用工程价格优于非循环经济型主体,倡导生产过程效能最大化,满足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需求。调整工业用水定价,完善城乡民用水收费定价,合理确定激励性的再生水资源价格,采用区别性水价,正常量及超量用水价格拉开距离。扩大峰谷电价及其适用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用电定价,以高电价高水价方式限制高能耗低效率产业行为,只有生产资料及成品价格上区别对待,才能真正达到保护和扶持生态型生产发展、扼制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经济行为的目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同样向环保型生态型产业倾斜,在生产环节、成品销售及流通环节实现低税收或免税,鼓励能源循环利用企业积极生产、扩大生产、增加产能、扩充产业规模,在选址建厂用地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扶持及激励政策,差异化的税费及用地政策,推动低能耗高效益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端到高端、从不成气候到渐成气候地稳步向前发展,逐步上规模上档次,使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运用财税手段,主动有序地让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逐步缩小规模,降低产能,扼制扩建,限制成品流通,通过收费征收手段,降低其在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形成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与循环性经济此消彼长的态势。

2.实行商业化运行模式,有偿有序促环保。

积极探索再利用资源交易模式,建立环保型循环性物品市场平台,创新市场机制,推行排污指标制、配额制和许可证制,减排限排,保碧水蓝天,废弃物和垃圾处理全流程实现专业化、资质化、商业化,确保再生资源交易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进行。3.多渠道投融资相结合,支持环保型项目。政府牵头和引导,国家资本投入,社会机构参与,多渠道全方位支持环保类事业,创新投融资机制,扶持环保项目和再利用资源型产业,设立专项低息贷款项目向循环性工厂开放,在审批和放款期限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态类产业,在生产、流通、销售和应用、再利用环节全程渗透,深度介入,提供政策优惠,畅通资金渠道,创造条件引进国际融资,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资合作,构建双赢或多赢格局。

(二)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自始至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技术升级,就没有产业的转型,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产业的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率。保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促研发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与应用,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技术上的推陈出新,有利于产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的转型和环保型发展。传统企业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严峻现实,加快转型成为一种必然,越是实力雄厚的企业转型的步伐越快,技术落后或中小企业的转型并非易事,有的只能选择放弃经营,或被兼并甚至淘汰,从而提供产业的集中度。以生态农业技术为引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

(三)以企业为载体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企业,走低碳循环之路,健全物料回收利用机制,倡导废旧物品回收,营造循环利用可回收物品的社会氛围,在资源利用方面奖励节约,抵制和反对浪费,使企业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主动做好循环经济建设者的角色,坚定低碳发展的信心,配合国家转型升级战略,务求在项目前端就引入绿色理念,设计上考虑少占用土地,少耗费水、电、热源,低物料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有限的废弃物则达到再利用最大化,形成循环利用的闭环,既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伤害,又提高了能源的效率和利用率,如此企业行为是对社会和环境高度负责任的表现,更是现代企业与时俱进的担当,不但创造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企业发展的路必定越走越宽,前景必定是光明无限。

(四)走差异化低碳发展道路

1.城乡差异化。

发展程度和成熟度的不同,决定了城乡所采取的对策各异,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较高,随着家庭家电及家用小汽车普及化,电耗及能耗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做起,树立绿色低碳观念,少开车多用公共交通工具,为避免道路拥堵、减少尾气污染、保护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广大乡村的自然生态保护,不但是乡镇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成员的责任。保持山体、水体免受破坏和污染,爱护山川森林、江河湖泊,珍惜一草一木,做到不乱砍乱伐,不开山毁林,关爱每一寸土地及其表面的任何植被,对未来负责,更是对人类自己负责,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万代。

2.区域差异化。

由于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在观念上、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上科技驱动型生态项目,应用高新科技手段,打造绿色高效样板工程,发展节约型、低能耗型、高产出型经济,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以点带面,条件成熟时,带动欠发达地区涉足循环经济领域,循序渐进,发达地区向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迈进,形成区域内阶梯式、多层次的绿色发展格局。

3.产业差异化。

产业性质、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其对应的着力点和举措各异,在考虑和制定绿色发展方案时应注意可行性及针对性问题,做到不千篇一律,又切实可行,如重化工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应着重减排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形成产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轻纺工业则应更加注重产业内部优化,设法使内部的物料再利用最大化。

三、结语

总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有可行性及现实意义,越来越被看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型模式。诚然,循环经济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在制定具体的规划时,必须注意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和政府部门必须参与的硬件改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进一步解决。假以时日,循环经济之花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处处怒放,并结出累累硕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创造生态文明和建设高效型、资源节约型、集约型社会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龙香: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广龙: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探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01).

[3]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01).

作者:张忠云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