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资源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我国出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的根源;化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政策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资源状况的总体判断、资源瓶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经济高速增长引起资源需求膨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为世界所瞩目的发展。然而,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大量投入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经济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资源瓶颈的实质是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出现供给缺口,其原因除了我国资源存量人均拥有量多数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品位低、开发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外,还有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开发利用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保护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关键词:经济增长,资源约束,发展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为世界所瞩目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然而,我国的经济成就是建立在大量投入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经济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能源短缺、资源进口数量扩大、原材料价格上涨剧烈等情况都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化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当前理论和实践部门必须研究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党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指明了道路。笔者认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矛盾,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我国资源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资源是指作为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外部世界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其中,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地、大气、水、各种矿物和各种生物等,这里指除人类以外的各种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从环境中汲取物质,经过生产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进行新陈代谢的循环,才能实行人类自身的成长和进步。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支持。社会资本包括生产性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大气、水、森林、草地、各种矿物资源、各种生物资源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和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

1.中国资源状况的总体判断

从我国资源拥有量、分布情况、资源质量上看,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国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总量也较丰富。据统计,2005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国土面积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占第三位;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中国耕地面积13004万公顷,在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之后列第四位;林业用地26329万公顷,在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五位;草地40000万公顷;水资源总量2652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有158种,若按45种主要矿藏储量价值计算,占世界的14.64%,居第三位,其中钒、钛、锌、钨、铋、锂、稀土、石墨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锡、钼、汞、磷、滑石、石棉、煤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但由于人口众多,除了有色金属和稀土矿,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土面积为世界平均的30%;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为0.13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5%;人均林木储蓄量9.8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的13%;人均草地面积0.3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的36%。人均淡水2239立方米(1999年),仅为世界人均的23.7%,在世界居109位。人均矿产资源居世界第80位。

(2)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表现在:水资源东多而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盆地多,山区和丘陵地带少,东部多西部少。水能的分布是西南多西北、华北、东北少,西南地区可开发的水能占全国的76.9%,华北占1.2%,东北占3.6%。矿产资源的分布是西部多、东部少。这与我国的工业分布具有很大的矛盾,因为中国的重工业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部、北部沿海地带。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部和正在崛起的中部严重缺水、缺能和缺资源。

(3)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中国资源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例如。可耕地中有2/3的中低产田,其中大部分属于风沙、盐碱、红壤等地;大部分矿产属于贫矿,而且共生、伴生资源多,全国铁矿有95%以上为贫矿,铜矿中2/3为含量不到1%的矿场,磷矿中贫矿占19%。由于大多数矿床为共生、伴生,开发成本高,开采难度大,加上管理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回收利用率低。

(4)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我国有相当多的资源是呆滞资源,不宜开发或投资巨大。例如,中国宜农荒地0.35亿公顷中有0.23亿公顷处在盐碱、沼泽、干旱地和沿海滩涂;草原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多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开发成本高。海洋资源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争执”状态,渔业和石油资源勘探难于进行。探明储量的煤炭资源中近期不能利用的占40%,铁矿中长期不能利用的占35%,还有许多矿藏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给开采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成本。

2.资源瓶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

(1)我国经济增长开始遭遇资源约束。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并于2003年,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从而超过了1000美元的大关。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在不断扩大内需、增加社会投资的双重拉动下实现的。2002年以来,我国高度发展的房地产业、汽车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大带动了社会需求和投资活动。随着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迅速扩大,经济发展对主要资源的需求也出现了猛烈的放大,资源瓶颈问题也日益凸现。

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资源瓶颈主要表现是:第一,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引发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物价普遍提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物价指数提高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用品价格整体水平提高,部分耐用消费品如住房价格猛升,百姓的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和住房支出大幅度提高。在生活等各项费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相应地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第二,资源存量限制增大。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投入。资源供给表现为资源流量供给和存量供给。资源流量供给是以存量供给为基础的。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加剧了资源流量,资源存量很快暴露出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未来20年的发展中,除煤炭、铁矿石、铅、锌等少部分矿物资源可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外,其他大部分矿物资源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主要进口物资价格上涨,引起利润转移和不经济增长。在加入WTO后,国内主要资源和原材料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供给。2003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加上中国对主导性资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国际市场上能源、主要矿产品种和资源原材料供给紧张,价格上涨。这种变化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加大,而利润转移到国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国。

(2)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对资源的高度需求,加大对外依存度。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目前中国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20世纪的后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但是,中国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水资源量不足7%。如此高的消耗速度,迅速枯竭着中国的资源。从消费总量看,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三、我国出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的根源

造成我国资源瓶颈和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资源瓶颈的实质是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出现供给缺口。我国资源供给缺口一方面表现在资源存量小于潜在资源需求量;另一方面,现实的资源供给流量小于需求量,供求关系紧张,导致价格上涨。导致资源供给缺口的原因,除了我国资源存量存在人均拥有量多数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品位低、开发难度大等原因外,还有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开发利用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资源保护等原因。

1.经济高速增长引起资源需求膨胀。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对资源需求的扩大,使资源开发急剧增加。

2.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开发难度大,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仅30%-50%,而乡镇企业资源回收率不到30%。每生产1吨钢的用水量,中国是25-56立方米,美国是5.5立方米,英国是5.5立方米。尽管中国“地不大”,“物也不博”,但中国资源的单位产值消耗却是惊人的。资料显示,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三倍,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十六倍多。

3.资源开采过度,环境超负荷纳污,利用多保护少,环境恶化加速。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应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速度应不超过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但是,我国的土地、水、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过度采用而出现退化枯竭,以致出现频繁的洪水、干旱、水土严重流失等问题。我国每年的环境治理费用逐年上升,但至今未达到GDP的1.5%,最多只能维持环境的现状而不能改进环境。

4、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措施和制度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加强了对环境的管理,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环境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如环境产权还没有确定,排污收费标准较低,处罚较轻,环境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和政策相左等,致使环境污染得不到彻底治理。

四、化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政策思路

化解资源环境瓶颈问题,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并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集约型增长代替粗放型增长。第一,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GDP中的比例,使我国产业结构真正实现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变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顺序,即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顺序变为三、二、一的产业顺序。实践证明,这样的产业结构符合我国资源存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和人口众多、就业形势紧张的国情。第二,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耗能少、污染轻的工业。工业按照产品的种类可分为重工业、轻工业和建筑业等。调整工业结构的方向应当是顺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努力发展就业量大、耗能少、污染少的加工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组装制造工业。第三,用高科技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更新传统产业的设备和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投入和能耗。我国农业的发展表明,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产量,特别是水稻的产量在采用科学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技术之后,获得翻番的效益,对解决中国的粮食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加强经济管理,完善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存量和现状进行清理,明确划分管理权限,制定切实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在资源环境的管理中,不仅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更要积极推进资源产业和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使之反映出资源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重视与国际资源市场接轨,用国际资源的价格指导我国资源定价。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化传统经济模式为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质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社会等层次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资源化(resource)、再循环利用(recycle)的3R原则。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需要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制度上的创新。目前,发达国家主要从废物回收综合利用、资源循环递次使用等角度,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对实现物质循环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经济奖励,以此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中。应当在制定相关法律和税收鼓励的同时,着重在资源环境产权界定、资源定价上加大力度。

3.转变投资方式,用绿色投资取代传统投资。传统投资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投资方式,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以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能源为手段,结果是在实现GDP的增长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而绿色投资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绿色投资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投资活动,具有以人与自然和谐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科学投资活动。向绿色投资转变,是人类社会投资的重大发展。转变的途径,关键在于顺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绿色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税收、金融政策。

4.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市场,扩大资源的来源和渠道,缓解国内资源制约。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积极利用两种资源的策略,即发展经济要积极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开辟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市场。对利用国际资源市场,目前我国还只存在于一些国内紧缺资源上,还没有重视对国内那些资源存量相对小而国际上有丰富供给的资源的利用。这一点国外有些国家已经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转变消费观念。破除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提倡和引导绿色消费。一是进行适度消费,放弃铺张浪费。一件物品满足消费需要的,就不要消费多个;可以简单朴实的就不要大张旗鼓;可以使用多次的物品就不要用一次就扔掉。二是提倡绿色消费。鼓励消费无污染的产品;鼓励非过度包装的产品;鼓励少耗费资源的物品消费;鼓励物质综合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