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首都沟域经济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1.1各项生态工程使山区环境明显改善,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生态本底是开展生态经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大力促进山区环境治理和改善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致力于首都山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环境优良、生态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福地。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绿化造林工程。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山区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力度,先后实施了太行山绿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源保护林工程、“三河两滩”风沙防治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彩叶工程、爆破造林工程等国家级、市级重点工程,至2008年末,95%以上的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了70.5%。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05年起,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统筹实施水土保持、绿化造林、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5项工程,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至2008年底,全市547条小流域中已治理327条,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3km,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70.5%;7个山区区县全部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2006—2010年,北京市安排资金24.85亿元,对全市山区重点地区的5066.7hm废弃矿山实施工程修复,对矿区、采石区、采砂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深山区采用封禁措施加快生态自然修复,浅山地区可适当通过发展建设带动生态修复,需要进行人工修复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④山区路网建设。在2005年,北京市的3978个行政村就已通了沥青路或水泥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2007~2008年,共投资44.7亿元用于山区路网改造,治理596km山区公路危险点段,改造旧桥185座。2008年底,实施通自然村油路工程1003km,连通了496个自然村。通过对山区公路提级改造,大大改善了山区公路通行能力。郊区旅游景点的公路畅通水平显著提高,提高旅游公路通行能力,逐步实现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2山区和城市居民各自的需求,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1.2.1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北京山区呈扇形分布于北京市的东北部、北部和西部,是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地区,构成了对平原的生态屏障,是资源富集区,是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和文化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北京水源涵养地,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地。但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①大多数边远山村仍以林果种植等一次产业为主,产业类型单一,受季节影响较大;②受地理条件限制,山区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总量低,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足的问题;③山区农业生产仍主要依靠传统生产模式,农产品的深加工和旅游商品转化率不高,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不足;④关闭资源开采型产业后,替代产业发展存在着基础薄弱、投入能力不强、缺少技术支撑、人才缺乏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困难;⑤乡村旅游业仍未突破农户自由发展的局限,未能实现乡村旅游格局点、线、面的有机统一,发展档次和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山区特色资源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整合、催化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山区经济的落后与市区的增长形成明显的落差,而山区农民的致富愿望就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动力。发展沟域经济的模式,就是将山区的优势发挥出来,重新整合资源,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将山区的资源与现展理念和模式相结合,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1.2.2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成为沟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沟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旅游。而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消费,主要源于3种基本动机:逃避紧张现实,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以及探新求异的需求。首先,逃避紧张现实,在大自然中寻找自我。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工作更紧张,竞争更激烈,使人的精神极易紧张和厌倦,对于这些状态,作为自然特性的人渴望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回到自然中去放松身心。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希望通过参加休闲乡村旅游,暂时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环境,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获得身心放松和娱乐。其次,返璞归真,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一方面城市的环境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促使了人们追求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在旅游活动中追求回归自然。郊区的山水森林和空气能够保健、疗养人们的身体,各种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带来美学观赏价值和文化意义,愉悦人们的精神。再次,通过探新求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大都市中的青少年和儿童,对大自然没有直接的感触,在郊区的生态旅游中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由此才能真正地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由于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对绿色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京郊沟域经济的发展无疑迎合了北京广大的消费市场。
2北京沟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规划引导缺乏致使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北京的沟域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包括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怀柔“不夜谷”、密云的“汤泉香谷”、房山的“水峪村’等,都是沟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型。但是各地沟域经济的开发项目存在明显的雷同性,如多数沟域都有观光、采摘、垂钓、农家饭等项目。同质性的项目一方面很难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极易造成产业的停滞,另一方面这种同质性使得沟域经济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弱,在市场波动时容易受到较大的损失。产业雷同的原因一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同质性,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相邻区域内的各条沟域在产业选择和经济结构上存在必然的相似性;二是对这些资源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尤其是带有创意特色的文化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次,产业项目的投资规模偏小,开发项目档次较低,沟域内的休闲项目还主要以吃、住为主,缺少文化内涵,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自身特色定位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包括未来生态建设规划、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2.2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沟域系统相对封闭,交通不便,水源相对缺乏,沟域内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要发展沟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要加快山区村内道路硬化、公厕改造、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发展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彻底整治环境,绿化美化村庄;对民俗接待户的住房进行特色整修,完善室内电器设备和洗漱、淋浴设备,改善卫生条件和提高餐饮特色,清理院落垃圾,形成干净整洁的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标准。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单纯依靠农民投入远远不够。
2.3土地问题限制发展空间发展沟域经济必然涉及到对山区土地的开发,用地问题依然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限制了沟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及规模化经营。一方面,山区存量用地较少,建设用地指标有限,部分用地权属不明晰;另一方面,缺乏土地流转方面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为难以形成规模化流转,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始终只是在农户间进行,以企业为主体的规模化租赁受到土地经营权保护的制约;农户之间的流转合同不规范只是口头约定,权益难以保障;缺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和平台,造成供需信息不对称;没有专业的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金融支持。
3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对策
3.1制定协调统一、具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针对
许多沟域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建设,效益较低,产业同构及同业竞争现象严重的情况。制定指导性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规划首先要把握3个原则:一是在沟域经济发展中要以生态环境修复和承载力提升为首要任务,因为生态是沟域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因素;二是产业培育要以“三农”为基础,“三农”是沟域的基础,也是规划的基点,:能解决沟域“三农”问题的规划是不切实际的;三是发展规划中要充分激发农民的原动力,以农民为沟域经济的参与主体,在产业选择中要遵从农民的自愿和地方特色。其次,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沟域品牌。在品牌建设方面应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挖掘特色资源,努力形成特色品牌,提升知名度。同时,还要注重形成规模和体系。形成较好的景观地域组合和规模优势,才能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如渤海镇的“栗花沟”以明代板栗作品牌,打造怀柔特有的板栗文化,将渤海镇三渡河至渤海所一线的沟域经济带打造为发展板栗、核桃,重点培育南果梨等果品的重要基地,并在沟域两边建设绿化、小品景观、湿地公园等观光工程,满足游客娱乐休闲。最后,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虽然沟域内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数量众多,但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独自经营,市场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应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可以发展连锁经营,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的模式。在经营项目上,要对沟域内各种旅游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不同季节、特色各异的产品,并对相关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3.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整合北京市政府各部门资金,如集聚山区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改造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补偿等项目资金,明确财政支持优先顺序,加强部门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打造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沟域。其次,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提供各种补贴、设立沟域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等,整合沟域优势资源,以拍卖、租赁、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沟域经济建设中去。如对沟域内有带动潜力的产业项目,吸引社会投资者以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参与建设。再次,适当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降低民间金融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如允许农民以房屋、土地、林地等财产为抵押贷款,以缓解资金上的需求,鼓励农民投资建设沟域经济。
3.3合理利用土地
首先,尽可能增加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政府在调整建设用地政策时适当向山区倾斜,增加用地指标,同时盘活土地存量,有效利用荒林废矿,加强土地整理,腾出一些土地用于开发。其次,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作价入股等方式积极探索土地适度流转;要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书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