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可以说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参与全球化的“不归之路”。中国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在全球化进程中分享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利益,快速地发展着。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经济运行的供血系统,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也不可避免。纵观各国金融改革之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国家频频爆发金融危机,致使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停滞;有的国家开放程度很高,却能保持着低膨胀高增速。这种现象和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泰国;俄罗斯;拉美;美国;澳大利亚;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金融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98年开始就一直在努力的倡导金融自由化,自从德国最早开放资本账户起,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都已经迈出了资本账户开放的第一步。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开放资本账户的进程,中国亦然。
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四个方面。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在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大批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国的商业银行。外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机构,有助于改善中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将起到积极作用,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根据入世时的承诺,我国将在5年之内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从2007年开始开放。在开放的路上我们环顾四周,各国的金融改革,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国家频频爆发危机,致使经济一蹶不振陷入停滞;有的国家开放程度很高,却能保持着低膨胀高增速。哪些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其中的现象和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对金融改革中曾发生过严重金融危机的国家——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大多都是因为在国内金融系统发育不成熟的时候,盲目开放,监管不力。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堪称其中的代表。
危机由泰国引发,泰国自1989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取消利率管理制,实行自由市场定价;放宽对商业银行的限制,准许商业银行扩充其业务范围,向全能制转换;放宽外汇管制,解除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泰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迅速发展,但中央银行却没有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使大量资金盲目介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金融机构呆账坏账剧增,资产质量迅速恶化,引发挤兑风潮,导致一批银行破产。而且中央银行没有加强对外资的合理引导,使得外资流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失控的地步。危机爆发前外债增加到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外资中的1/4属于短期国际游资。这些短期游资以套汇为目的对一些国家的货币实行“投机性攻击”,给流入国和流出国的外汇和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冲击。1997年7月泰国不得不取消了与美元联系,泰铢一落千丈,与美元的汇率损失约为50%的价值。泰铢崩溃后,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货币随之严重贬值、股市崩盘,进而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可见,在国内金融体系发育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和监管能力都较弱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不宜盲目开放。
而由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俄罗斯1998年的金融危机,除了盲目开放、监管不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资占大比重的银行信贷体系盲目逐利,严重弱化了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使得国际收支不断恶化。这样非但没有增加外汇收入,反而为国内资本的大量外逃打开方便之门。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表明在这些国家排在前几位的大银行往往都是银行股份为国有的本民族的银行。资本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这类银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转轨国家必须占有相应的金融控股比重,拥有能够左右金融大局的本民族的银行,这对于稳定金融体系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目前致力于打破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的银行业格局,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存的竞争局面。在这场金融制度的变迁和重组过程中,国有银行必然要过渡到产权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建立起真正的符合国际一流银行标准的商业银行运营机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保留几家由国家控股的本民族的大银行仍然是必要的。
除了盲目开放,监管不力的国家导致金融危机之外,20世纪80年代深陷外债泥潭的拉美国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典型。从60年代起,外国的借贷资本日益成为拉美外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起,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滞胀”致使固定资本投资不振,经济回升乏力,国际货币市场上的游资大量增加,因此他们开始加大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借贷资本输出。而拉美国家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执行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日益依靠筹集外部资金。拉美各国的外债急剧膨胀,加上对外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从1979年起的美元高利率政策,使拉美各国外债与GDP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终于不堪重荷,爆发了严重债务危机。据统计在银行负债高度集中到一种国际货币的国家中,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导致金融危机的概率是75%。一旦该种货币出现问题,就会牵动负债国的金融市场,导致了风险的增加。引入外资固然是一个发展的途径,可以改善资本结构和提高管理水平,但是应该量力而为,特别是发达国家带有附加条件的借贷资本,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二、对经济运行良好监管能力突出的国家——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一)美国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和它拥有一个发育成熟完善的国民经济、金融体系是分不开的。作为当今世界金融市场最发达、金融法规最完善的国家,虽然美国总是叫嚣着要求别国加大金融行业的开放步伐,但是实际上美国的金融监管是及其严格的。为了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防范产生金融风险的内外部因素,美国甚至对外资银行的准入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1991年国会通过的《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和《改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法》,要求外资金融机构董事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美国公民,或发起人或组织者为美国公民。《1863年国民银行法》要求所有国民银行董事会成员都必须是美国公民,还限制外国银行通过设立或收购分支机构从其注册州进入另一州进行跨州经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政府认为,仅靠提高外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的标准还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大幅度增加外国银行进入美国之后的业务限制,凡是在1991年后才获准进入的外国银行业务受到四个方面的严格限制: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禁止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在美国当地扩充业务网络经营零售业务、不支持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的银行。美国政府做出上述规定,对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稳定、防止由外部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从金融全球化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调控措施,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学习。
(二)澳大利亚
而在成功的案例中澳大利亚以其完善的监管体系而著称,长期保持着低通胀和低失业率,成绩令人瞩目。澳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
1、澳大利亚财政部(ACT)。监督金融系统的管理政策,负责管理联邦政府开支和预算征收;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促进安全、竞争的市场建设,保护公共利益。
2、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发行货币,管理外汇储备,管理清算和结算,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3、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APRA)。承接了原先的澳联储、保险和退休金委员会、州政府监管部门三个监管系统职能,将分散监管改为集中监,监管着在澳洲的所有接受储蓄的机构。
4、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负责对公司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同时也负责在退休金、保险金、保证金领取和社会信用方面的消费者维权,监管各注册公司、审计师和清算师、金融服务从业者、市场设施安置。
5、金融监管机构理事会。由财政部牵头的协调机制,成员来自RBA、APRA、ASIC及ACT高级领导层。这些机构之间签订了多边谅解备忘录,确定彼此的职责,促进信息交流和加强合作。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还有反洗钱和收集金融情报的交易报告和分析中心、负责金融体系中市场完善和消费者保护职能的公司与金融服务委员会、保证公平交易原则和消费者权益的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操作和管理主要的派生股、净资产股和定息股的股票(权)交易的股票交易所、限制审核涉及住宅物业等对外直接投资交易的外国投资复审委员会等。如此完善的监管体系使得澳大利亚经济连续15年持续增长,保持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拥有强大的财政实力,成绩为世人所瞩目。
三、结论
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开放程度和步伐也日益加深加快。大量的外资也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中国,在给中国带来经济繁荣和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隐藏着极不安全的因素。尤其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的很多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体制尚不健全,金融监管力度也不足,存在爆发危机的隐患,极容易被外国公司所利用。环顾世界各国金融改革的经验,在中国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中,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金融自由化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自由化的过程应与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如果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切实大力提高监管能力,促进专业化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进金融自由化。外部自由化必须在外贸自由化和国内金融自由化、国内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抗风险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中国可逐步开放资本市场,但是必须确保有几个国家控股的能左右金融大局的骨干商业银行。同时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消除资本注入的消极影响,避免资本大进大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这样也符合我国一贯稳健的改革思路。
(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大力培养稀缺人才,加强居民金融风险意识
监管机构设置、经验都可以学习,金融行业人才也可以外请。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终究要靠国人自己的努力,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此外,国民盲目跟风炒股的势头也应加以引导,加强风险意识培养,建设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DIV〉
(三)资金应加以引导,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服务
引入的外资要着力监管,特别要防止游资打着固定投资的旗号流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对国内房价和股市造成冲击,继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过多的外资会加重资金大规模抽逃的隐患,对“内资”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要处理好国内储蓄与外资的关系。中国居民历来有储蓄的习惯,我们不该忽视了闲置在银行账户上的储蓄存款,有效利用国内资金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引进外资。〈/DIV〉
参考文献:
1、晏露蓉.澳大利亚经济金融改革和发展经验借鉴[J].福建金融,2007(1).
4、郑新立.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06(23).
5、陈铭新.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深证综研字第0081号[Z].2003-10-30.
〈DIV〉2、张伯里.世界经济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郑必坚.当代世界经济[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