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货币政策调控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近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出现了突破性进展。这一转变是本世纪中国金融业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属于制度变迁的范畴,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中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变革的另一重要标志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转变,还表现在政策工具运用的变化上。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货币政策自身还无法完全解决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以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为标志,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本世纪中国金融业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属于制度变迁的范畴,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中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
字串4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也曾是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然而,这四者之间的内在冲突,严重削弱了政策效应。许多沉痛的教训,尤其是8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的历史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在这四大目标中,中央银行只能选择稳定通货作为其政策目标。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相继完成了从“多目标”到“单目标”的转变,即以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取向。1993年以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双重的,即“稳定货币,发展经济”。1993年,国务院确定了“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自此,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努力。1994年,通货膨胀率曾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零售物价指数达到21.7%,消费物价指数达到24.1%。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坚决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1998年以来,经济中出现了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现象,到1999年12月份为止,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27个月和21个月负增长。为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支持经济增长。去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社会需求全面回升,带动经济加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通货紧缩得到有效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止跌回稳。字串2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同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对新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考验。不仅需要娴熟的调控艺术,而且需要坚定的信念。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变革的另一重要标志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货币供应量为效果目标的中介目标体系;二是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是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经过三次变化:
第一、再贷款。1984-1993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曾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由此提供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增量的80%以上。其中,1993年为84%。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24%和-9%。再贷款规模的缩小,一方面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足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货币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因为再贷款与实际经济活动较少直接联系,是一种纯信用性的合约,并带有一定的信贷分配色彩。今后随着我国公开市场业的发展,中央银行再贷款的规模将继续趋于缩小。字串6
第二、外汇占款。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外汇占款一度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1994年,外汇占款增加
额在基础货币增加额中的占比达到78%。1997年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年,这一占比为13%,1999年为28%。实际上,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约束下,外汇占款不可能成为中央银行主动调控基础货币的工具。
第三、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使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调节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资金。
2、货币供应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直使用的是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开始公布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正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1999年货币政策执行的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指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达到预计目标。1999年M2增长14.7%,M1增长17.7%,流通中的现金增长20.1%,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字串1
第二、货币流动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金融深化和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货币流动性呈逐渐减弱的趋势,M1占M2的比重由1986年的63%下降到1998年37%,1999年5月末达到34.53%。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流动性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M2的增长率以带动M1增长;二是在维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M1的增长率,使M1增长率略高于M2增长率,促进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中国人民银行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通过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增加公务员工资等途径,增加现金投放,分流储蓄存款。从1999年7月份起,货币流动性开始逐月回升,1999年12月达到38.23%,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货币流动性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8月份为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