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物流金融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物流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同时也给现代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结合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从金融学的视角界定物流金融的概念,分析物流金融在供应链运作及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物流金融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8-0056-03
Abstract: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thelogisticsfinanceneedfinancialinstitution.Italsogivesopportunitiestomodernfinancialindustry.AccordingtodevelopmentofChina''''slogisticsfinance,thispaperelaboratesthelogisticsfinanceconceptunderfinancestudyangleofview,andanalyzesitsfunctionwhichplaysinthesupplychainmanagement.Basedonthis,thispaperproposesfivekindofthedevelopmentpatternsoflogisticsfinance.
Keywords:logisticsfinance;supplychain;developmentpattern
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超越了金融行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单纯金融服务的联系形式,大大提高了二者的整体效率,对金融业、物流业及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对物流金融运作发展模式的探讨尚有欠缺,学术界也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致使物流金融在我国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未能大范围实践和推广。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探索切实可行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对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
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关于物流金融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提法:一是认为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物流供应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二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三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是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业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依笔者看来,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在认识上存有分歧,但共同之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
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金融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化发展的状态。狭义的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商品和货币,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实现同生共长的一种状态。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和金融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是金融资本业务创新的结果,也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根据现代金融理论,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
首先,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物流总费用是3.8万亿,其中运输费用为2.10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54.7%;保管费用为1.23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32.1%;管理费用为0.50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13.2%。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2169亿,其中交通运输9775亿,仓储投资470亿,批发业固定资产投资1827亿,配送、加工、包装业用固定资产投资58亿,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几乎都是靠商业银行提供。如果没有银行业的鼎力支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将难以想象。
其次,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业务创新更需要参与物流供应链的实际运作。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权利质押、信托、贴现、融资租赁、保险、有价证券的交易和担保业务中。对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不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合剂”,而且也为新兴的金融衍生品提供了销售平台,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重要形式。由于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在融资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信用,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全面了解物流企业库存商品的规格、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库存的变动状况和充分的客户信息,由物流服务供应商作为担保方进行操作,利用保单、提单和仓单质押等业务可使物流企业从银行融资。
再次,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有赖于物流金融的发展。“零库存”是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关键。但在实际运行中,库存在所难免,且多为不合理库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运行效率降低。而存货占用资金又常常使企业陷入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过多的库存商品与过低的资金周转率,使企业大量占用银行资金,也使银行面对大量不良资产而束手无策。物流金融的提出和物流金融业务的应运而生,解决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因资金不足而产生的困难,拓宽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发展的空间,提升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不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也使金融业开辟一个新领域。
2物流金融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按照美国物流协会的最新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既涉及渠道伙伴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调合作,又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实物流与资金流活动,也包括了整个生产运作,可见,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所以,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于许多物流企业乃至整个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金融的结合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2.1物流金融是实现供应链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物流业水平低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没有推进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大量的资金搁置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既影响了供应链的顺利运转,又导致了物流运作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更使得物流企业因资金紧张而无法对信息系统、操作系统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而物流金融的发展,为物流业和金融业同时提供了商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以供应链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大系统,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多行业相互交叉发展和运作的领域,这既为物流业和金融业走向差异化和个性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运作平台。其次,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也就出现了对许多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如汇兑、银行托收、汇票承兑、贴现、网上支付、信用证等结算工具,这必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结算、资金查询、票据承兑等中间业务,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相关收益。再次,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也为商
业银行开发了新客户,尤其是培育了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
物流金融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金融业和物流业各自的效率,而且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就供应链而言,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上的企业纷纷视库存为一大负担。因为大量的库存意味着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占用,资金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其他交易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想尽办法以降低库存。而他们所采用方法的最终结果都只会让其上游或下游企业承担负担,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库存并未减少而只是转移。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物流企业就能充分利用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盘活这部分资金。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而言,既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又提高了企业一体化服务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而言,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降低了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资金占用率,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同时也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对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对整个供应链而言,整合了资源,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2.2物流金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作为供应链上的两个等量反向流,实物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协调运作不仅可以促进供应链的良性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以及交易规则的多样化,加上中小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实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常常出现不和谐。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以及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出现的想借借不着和想贷不敢贷的尴尬局面,都体现了实物流与资金流不相匹配的矛盾。而物流企业通过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对客户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以作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结剂”,在金融业务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因此,通过发展物流金融,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一体化发展,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能清楚地了解到商业银行不易掌握的有关信息,如企业库存产品的动态信息等。这为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物流企业的融资服务提供了可能性。这样不仅使中小企业盘活了流动资金,商业银行降低了业务风险,而且物流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和商业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和信誉度。
2.3物流金融的开展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控制放贷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经济活动中,不管融资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如何变化,商品的流通渠道是不变的。因此,掌控企业实时物流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就成为协助银行控制风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者。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为商业银行了解质押物的一系列信息,并接受其指令控制质押物的进出库,可以有效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放贷风险。另外,物流企业也可以先替购货商向供货商预付一部分货款,待购货商提货时交付全部货款,再由物流企业将另一部分货款交给供货商。这样不仅使供购双方放心,而且物流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流动的时间差,从事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将服务延伸拓展到供应链上其他优质企业,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就完善信用机制来讲,如果信用机制不完善,整个供应链就会中断,管理效率就会降低。一般而言,经济社会中的信用机制是由信用监管体系、企业自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而物流金融业务就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实力和信用,控制了供应链运作的风险,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诚信和自律,由此保障了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为金融业、物流业、中小企业的这种业务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用和自律为基础的,物流业承担信用监管的职责,中小企业承担信用还贷的职责,金融机构承担信用放贷的职责,因此,物流金融的发展必将有效促进信用机制的完善。
3发展物流金融的几种模式
3.1以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模式。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现状,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而且与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虽然,20世纪90年代工商企业向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股出现了高潮,进而有大型工商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全资附属的商业银行,将资本运作延伸到银行领域,如中信实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建立。同时,1996年就开始在部分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的主办银行制度,即一家企业以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贷款银行并接受该银行的金融服务,以及财务监管的一种银企结合制度。发展至今,商业银行在这种结合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股权联系松散,规模小,实力不强。比如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仅是单一类型的结合,即仅是工商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资本渗透。主办银行制度仅强调主办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没有体现银行对企业的监控,而且只限于合作协议,没有长期稳定的产权纽带。因此,应完善主办银行制度,采取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的模式。这一模式下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短期、小额和松散的借贷关系,而是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集团之间长期、大额、稳定的借贷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如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是客户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会以紧急融资给予支持;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则有审核监督的权力。
3.2以股权关系为纽带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表现:当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或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单方面持有对方的股权时,就是单向持股模式;当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互相持有对方的股权时,就是双向持股模式。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间从外在的债权关系发展到内在的股权融合,加大了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利益的关联度,提升了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强了各方的实力,实现了互利共赢。许多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多是借助这样的融合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
3.3债权转股权模式。即对那些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注资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可将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类企业的股权投资。通过这种模式取得银行的信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在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具体的做法就是商业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相关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相关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对供应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的开展金融服务。这也是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高负债、保全银行资产、强化银行对相关企业监督和管理的一种途径。
3.4组建金融
控股公司模式。即利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专业服务,将商业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资金流、实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为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在无分支机构的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生产企业及经销商资金有效运转,保证物流企业及时提供配送服务,优化供应链。在此可借鉴美国持股公司的做法,由商业银行向物流企业集团的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或直接建立自己的控股公司实现间接的物流业和金融业的结合。
3.5人事渗透模式。即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双向人事渗透,互派人员。由于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资金流量大,信贷资金占用多,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合作风险小,应允许金融机构与大型优质物流企业集团之间的双向股权融合,并互派股权代表,建立以股权为纽带,集商品流、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银企集团。
参考文献:
[1]郑玥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6(9):31-33.
[2]储雪俭龙.初探物流金融的经济学原理[J].物流技术,2006(5):102-104.
[3]邹小芃,唐元琦.亟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63-165.
[4]曹静.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建立:UPS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5(6):13-14.
[5]闻则.物流金融服务研究综述[J].上海物流,2005(2):18-20.
[6]袁胜卫,刘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金融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