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SCP范式和改革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SCP范式和改革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SCP范式和改革建议

摘要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本文用此经典范式来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得出了不同于单纯从金融学与产业经济学研究银行的若干结论,并分析这些状况的原因,最后给出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改革建议

1市场结构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等,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或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最基本因素。

1.1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这里采用卖方集中度。它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所占的销售份额。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衡量集中度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们采用市场集中率指数CRn来衡量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见附表)。

其中,前四家最大企业,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所占比率CR4=53.3%。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很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

1.2产品差别化分析

产品差别化是指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不同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企业制造差别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购买者对该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对企业来说,产品差别化是一种经营手段,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一般来讲,产品差别化程度越高,利润水平也应该越高。

我国银行业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对贷款等资产的收益依赖性较大,创新产品较少。虽然各个银行在产品、服务上仍有一定的差别,如银行的信誉问题,银行客户的偏好,营业网点的数目和分布范围等。不过因为银行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信用中介及资金融通。所以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别化是较小的。

1.3进入退出障碍分析

进入障碍又称进入壁垒或进入门槛,它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由于市场容量和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新厂商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就会与该产业内的原有厂商展开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所以,进入障碍是影响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因素。进入障碍越大,垄断程度越强。而这种障碍又可分为经济性进入障碍和非经济性进入障碍。经济性进入障碍主要有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阻止对手行为和驱逐对手行为等。非经济性进入障碍主要指政策法律性进入障碍,如政府管制、进入审批机制等。经济方面的因素,是潜在进入者可以克服的,而后一个是行政障碍,企业不可克服。在我国,银行业的进入障碍主要是非经济性障碍,突出表现在政府的进入管制上。

另外,我国对银行业的退出管制也很严格。因为银行业的破产与其他工业性厂商不同,银行的破产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外部影响较大,国家会用行政手段极力避免。

总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特点是:高集中度,低差别化,高进退障碍的寡头垄断结构,但是促使这种结构产生的真正原因却是国家的行政力量,这就导致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行为也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

2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它市场结构决定,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组织调整行为。而根据我国银行业的特殊情况,我们可以把其分为政府行为、竞争行为、组织调整行为来分析。

2.1政府行为

我国对银行业实行了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管的过多、过死。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决定了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承担政府下达的一部分计划性任务。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划开设分支机构,行为受地方政府偏好影响较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接了太多的政策性业务,即使这些业务无利可图甚至造成亏损。例如,近几年政府出台的助学贷款方案。商业银行对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的业务兴趣索然,却又不得不接受这种业务。在广州、北京等地一些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0%。这种“政府请客,银行买单”的现象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了银行的利润率。

2.2竞争行为

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定价即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确定,各个银行没有定价权,只是有部分浮动定价权。这就使得银行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

银行业服务质量的竞争主要有分支行的密度、自动提款机的分布密度、全国的通存通兑清偿能力以及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设施的质量。此外,由于质量信息也是不对称的,且银行业的产品主要是经验性产品,客户搜寻该产品信息的效率很低,所以,银行的品牌和信誉则成为很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各个银行努力打造品牌形象的原因。

银行业缺乏定价权还导致了个体银行的价格行为和市场竞争弱化。进而导致部分银行竞争手段扭曲,经常利用回扣、拉关系、赠物等形式进行竞争,结果出现了局部过度竞争和非正当竞争。

2.3组织调整行为

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主要以产权关系的变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企业的合并行为。从我国的银行兼并重组情况看。这种兼并的决定和方案一般都是由央行做出的,而且都属于横向兼并。如近期号称我国银行兼并重组第一浪的国家开发银行兼并中国投资银行一案,在兼并的决策与过程中,不乏有浓重的政治和行政的色彩。3市场绩效分析

3.1产业利润率

据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资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为0.28%,不良贷款率为10.11%,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为0.65%,不良贷款率为4.51%。

这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高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率远低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这说明,国有银行集中度虽然高,利润率却很低,这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可见,我国银行业规模的形成与绩效无关,其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在经营目标方面以政府目标为主,作为商业银行的最本质特征的盈利性目标则退居其次。

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股份制银行是由法人或自然人拥有所有权的银行。它们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确立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基本上做到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完全分离;在经营决策上更具有自主权,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更为严格的审核制度,从而大大降低了不良资产率,提高了经营效率。

3.2X效率与非效率

X效率也称内部效率,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X非效率。是用来描述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在每一产出单位水平上达到低成本,该企业就实现了X效率。这一概念是由雷本斯坦最早提出来,他认为,垄断企业如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X非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组织结构采用的是与行政区划分相对应的、多层次的分支行体制。传统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组织体系过于庞大,管理幅度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导不畅影响了决策反应的灵敏性;基层分支机构设置的密度太高,导致对客户的交叉服务、重复服务效率低下;内部职能部门多,通常有20~30个部门,且不论业务量大小,都要求上下级行对口设置,致使不少职能交叉重叠,由此带来管理人员过多,管理成本高昂,远远超过了最适度的组织规模,并制约和影响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X非效率。而我国股份制银行从一开始就按照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确立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生存发展的行为目标指引下,管理严密,机制灵活,从而达到了X效率。

4我国银行业改革建议

4.1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

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唯一所有者,政府代表国家对银行行使所有权和控制权。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一样,存在产权边界模糊、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约束弱化的现象,并直接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监督约束机制弱化的银行治理状况。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营和运行表现为:一是“所有者缺位”,政府经常以行政性目标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经营,银行也经常将满足政府的政策偏好作为其经营目标,银行真正所有权的行使实际处于虚置;二是“内部人控制”,银行管理者拥有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严重缺失。尤其是在国家几乎承担无限责任的情况下,经营过程中风险意识淡化也就在所难免。由此可见,公司治理问题正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约束机制弱化以及经营绩效差的根本原因。这一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在银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经营机制,银政关系、银企关系和银行内部关系也就不可能真正理顺。

4.2放松价格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银行业开展竞争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放开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实现银行业有效竞争,避免资源浪费和银行经营行为扭曲的有力手段。

4.3开拓市场,进行多样化经营

如今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单一、缺乏创新,是绩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的开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银行领域内进行开拓,主要体现在银行的产品创新上。如电子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交叉销售保险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金融的深化,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特别是占据产品优势的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再者从银行业经营的角度来说,增加产品种类可以扩大收来源,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整个金融领域内进行开拓,主要指混业经营。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银行业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各方面巨大的竞争压力,实施金融创新以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0)

2李春芳.SCP范式分析与银行业结构调整[J].海南金融,2001(10)

3何靖华,苟思.我国商业银行的SCP范式分析及改革方向[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6)

4张磊.银行业的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3)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