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交通环境更新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公共交通环境是城市居民出行重要且必要的参与环境,为解决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现存的安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与方法,对CPTED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以维护公共交通环境安全秩序,提高环境自卫能力为主要目的,以CPTED视角确定公共交通环境更新为要点,从空间边界、空间组织、空间内容、设施配合、空间管理方面探讨公共交通环境更新策略。
关键词:CPTED理论;公共交通环境;安全设计;城市更新
城市犯罪问题一直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认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就是预防犯罪。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创造了“可防御空间”的概念,即能够对预防犯罪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犯罪学家C.雷·杰弗瑞(C.RayJeffery)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inalpreventionthroughenvironmentdesign,CPTED)理论。目前国内CPTED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为城市居住区空间、城市公园景观空间、校园景观空间等,少部分研究以社区边界空间、街巷空间等空间为研究对象,而在公共交通空间——城市居民出行重要且必要的参与空间中,CPTED理论的应用研究仍较为空白[1]。公共交通由于其环境的开放性,难以实施完善的安全检查措施,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良好的公共交通环境不仅能保障城市正常有序地运作,还能提高居民出行的安全感,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自主安全防御能力。因此,本文针对公共交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利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对公共交通环境更新策略进行探索,为营造安全舒适的公众出行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
1公共交通环境的问题
1.1空间边界
公共交通环境中常出现空间边界形式处理不当的现象。一方面,空间交界处没有明确的划分标识,缺少车挡等设施,导致空间领属性不强,经常有车辆占用通行空间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简单地用广告牌、金属板等物体对空间进行隔离,使市民的视线被隔断,自然监视性大大降低。
1.2空间组织
城市交通枢纽流线组织混乱,空间引导性不足,缺乏秩序会增加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部分车站存在人车混流和出入口限制性不强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引导装置和标识,导致步行流线与车行流线、进站流线与出站流线,以及候车队伍与通行车辆出现交叉或冲突的现象,进而增加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3空间内容
灰空间过多、空间形式单一造成空间的使用率下降,使用者的参与感和空间受欢迎度都会降低。部分老旧出入口处理高差的方式过于单一,只是简单地设置了多级阶梯来化解高差,缺少对坡道与电梯的使用,降低了空间受欢迎度的同时,增加了市民躲避犯罪者的困难度。
1.4设施配套
1.4.1标识物部分车站没有对限制区和公共区域进行清晰地划分。对于禁止入内的区域,缺少警告标识和隔绝措施,降低了威慑和制止的心理暗示作用。1.4.2照明系统不完善的照明系统导致部分区域处于视线盲区,自然监视性降低,进而成为犯罪死角。照明设施的亮度和高度过低影响市民行进中的视域,降低市民的安全感;过高则可能造成眩光,影响市民的视线,导致警惕性降低。部分灯光色调偏冷,会增加市民的不安感。1.4.3监控系统公共交通环境中缺少监控设施,不仅让人们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降低犯罪者的风险感知。部分车站、公交站台、地铁出口存在监控系统老化或处于关闭状态的问题,对犯罪行为的威慑力降低。
1.5管理维护
部分公共交通环境中由于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公交员工和警务人员的存在感较弱,从而导致对罪犯的威慑性降低。一些公交站台的座椅、垃圾箱和护栏等基础设施被损坏之后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从而形成了破窗效应(brokenwindowstheory),导致更多的犯罪行为发生。
2CPTED理论的介入
CPTED理论涵盖的空间环境要素为:领属性、监视性、出入控制、环境维护、活动支持。各项空间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策略体系[2]。通过物理环境设计积极影响人们的行为,使身处该环境的人感到安全,有犯罪企图的人感到高风险。本文以CPTED策略体系为出发点,从空间边界、空间组织、空间内容、设施配合、空间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公共交通环境安全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3相关案例研究
美国首都华盛顿地铁系统是全美第二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其犯罪率低于预期。一份由MooneyB.起草的Metro:BuildingRapidRailTransitintheNationalCapitalRegion非正式文件中提出,metro与大众巴士公交比较相对安全,原因是metro的设计、管理和维护方式含有“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和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原则因素,包括:①增加实施违法犯罪难度的感觉作用;②增加实施违法犯罪风险的感觉;③减少实施违法犯罪获得感;④失去违法犯罪的理由,避免由稀松的环境和态度导致犯罪。地铁规划者把乘客安全及秩序维护作为第一要务。具体措施有:①月台与车站墙壁刻意分开,以防止破坏公物的行为,同时也使照明设备的灯光更容易扩散;②由地铁自生的警察组织对地铁进行巡查,并负责乘客及地铁员工的安全,华盛顿公共汽车也包含在其职责内;③华盛顿地铁的服务区域内,禁止在列车、公共汽车或站内饮食吸烟。认识到CPTED在公共设施和建筑中预防犯罪的作用与效果,美国运输部、联邦公共交通管理局、交通研究委员会等部门和机构把其作为公共交通领域预防犯罪战略措施所采用。
4公共交通环境更新策略
4.1公共交通环境更新要点
4.1.1领属性。领属性是人对所处空间的一种心理认知,不仅是对空间物理层面的范围、构成、功能进行界定,更是人们主观意识层面对空间性质进行心理认知。公共交通环境的领属性主要反映在不同使用者空间的独立程度、范围界定方式和整体空间层次三个方面。可以通过确定空间的使用人群特征、空间标志、边界形式、空间限定形式、相邻要素及连接方式等强化空间领属性,可采用植物、标志物、构筑物、地形等景观要素进行领属性的强化。4.1.2监视性。监视包括物理监视和自然监视。物理监视以监控设备、灯光照明为主,是监视的主体部分,但对犯罪行为仅有威慑和监视作用,不能积极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自然监视源于“街道眼”理论,主要依托空间内连续不断的对活动人群的监督,在空间内形成无形的监视网络,有效弥补物理监视发现犯罪、制止犯罪的不足[3]。公共交通环境是人们外出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多以线形空间为主,常分布有较多的物理监控设备,但仍存在许多的死角与灰空间。日间,人流量大、空间活跃度高使得公共交通环境具备较好的自然监视条件。但在夜间,监视者数量骤减、环境黑暗,自然监视效果降低,不利于抑制犯罪行为的产生[4]。4.1.3出入控制。出入控制是以物理方式组织并限制使用者路径,从而强化空间界定和空间领域感。控制出入口的数量及进出人群,限制不属于该空间的人员,可以有效抑制犯罪心理,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公共交通环境是由不同人群活动路径所产生的空间环境,人群混杂、出入口设置较多,存在较多地下空间。因此,公交车站点、地铁站、交通枢纽站、停车场等空间的出入口数量、密度、位置和使用时间需要进行严格把控。人行、车行路网的分隔及串联、地下交通站点与地上路网的连接、导向标识系统的完善程度都制约着犯罪行为的发生[5]。4.1.4环境维护。环境维护即通过改善物理环境,维护并维持良好的空间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与关注度。公共交通环境的环境维护至关重要。公共交通空间内众多监视、控制行为依托于物理设备,后期的维护程度直接决定空间物理监视及出入控制的效果。4.1.5活动支持。活动支持是指在空间内设置有利于使用者交流、互动的场所,尤其是在有明确路径和人流方向的空间中,引导使用者到空间的不同位置活动。公共交通环境的使用人群有明显的特征和针对性,使用者有明确的目的地,空间的使用功能也简单明晰。这就导致空间中的某些固定区域持续人流量多,而某些灰空间和死角几乎无人踏足,为犯罪提供可乘之机。此外,公共交通环境的使用人群共性明显,行为多数是乘坐交通工具、等待交通工具和行走,其他行为较少,为这样的“类群体”[6]增加活动空间,更便于稳固使用者的凝聚感,暴露行为异常的人群,提高使用者的警惕性。
4.2CPTED理论下公共交通环境设计策略
4.2.1空间边界。(1)边界清晰边界界面清晰、具有辨识性的空间有助于增加空间的领属感,并且便于交通站点的监控控制。在公共交通环境内,独立且边界明确的空间,不仅可以引导车辆与行人的使用路径,更有利于维护环境秩序。具有辨识性的空间边界也是增强空间领属性的方式,完善并增强边界界面的标识系统,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更加清晰的路径引导,使使用者目的更加明确。(2)边界多样公共交通环境空间功能较为明确,因此界定边界的手法也十分单一,形成的边界界面生硬,模板化较为严重。这样的边界虽然在整个城市空间中显得简单化、方便使用,但实质上不能体现城市风采与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在公共交通环境中,除了利用台阶、高差、标识牌进行空间划分之外,还可以利用营造植物景观、设立文化宣传栏、增设座椅等休息设施进行空间分隔,避免公共交通环境边界界面景观的枯燥乏味。绿化空间的增加可以为公共交通环境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吸引人群参与,增强自然监视效率。4.2.2空间组织。(1)人车分流公共交通环境的人车分流主要体现在交通站点、停车场、交通干道两侧的空间,主要问题在于人行空间的不规范、不明确,人、车流线混杂导致公共交通空间内安全事故频发,也构成犯罪隐患,很容易产生骑车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因此,应健全非机动车道系统,并利用绿化带、树池、花架、花坛、路沿石等的设置,明确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边界(见图1)。(2)虚实结合在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利用植物景观营造出虚实交错的过渡空间。植物景观区域既可以阻隔人群,避免行人直接通过,又可以保留通透的视线关系,便于不同空间人群相互自然监视。在植物配置时,避免选用分支点过低的乔木或枝叶较密的小乔木,以防遮挡视线,形成可以藏匿的空间,可以选用灌木、春花乔木和尖塔形或伞形乔木,保证林下空间视线关系的通透。4.2.3空间内容。(1)利用灰空间打造独立特色空间在公共交通环境中,交通站点属于点状空间,道路及两侧属于线状空间,道路周边边界明确的休憩活动区域属于面状空间,点线面相互交错、连续分布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人群,空间中连续不断的人群活动可以有效控制犯罪概率。因此,除了上类空间之外,还可以增加具有独立特色的点状空间(见图2),穿插在公共交通环境中,引导使用者到空间的不同位置活动,减少空间死角和犯罪滋生地[7]。(2)丰富空间内容,增加活动方式在公共交通环境中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场所,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在非通勤时段吸引行人驻足并留住人群,为使用者创造交流空间,增加同类人群的熟悉度和凝聚力,强化使用者对空间的领域意识与责任感,从而有效降低犯罪风险。例如,在人行道旁设置城市绿道,利用沿街空地改造为口袋公园,为行人创造休憩交流空间。4.2.4设施配合。(1)交通站点闸口公共交通环境伴随有较多站点的设置,在早晚高峰时间都会面临人群拥挤的现象,严重影响公共交通环境使用人群的安全,犯罪隐患较大。在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站点应设置明确的区域标识牌,在路面明确标注区域,并为使用人群预留足够的等候空间。在地铁站出入口、公交站点增加交通疏导人员和警卫人员,保证摄像头的正常运作,从环境管理的角度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2)防护设施公共交通环境的交通站点可以采用彩色磨砂质地或透明质地的材料,作为防护围栏进行空间分隔和人群防护(见图3)。通常此类交通站点采用不透明材料作为宣传板和站牌,不透明材料会给使用者带来视线的阻隔和不安全感。磨砂等透明或半透明质地材料的宣传板、站牌、防护栏等,不仅可以分隔空间,引导人群路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监视空间。这种方式也可以增加使用者在环境内的视野范围,让人们对环境有整体的判断和了解,以此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3)照明设施充足、合理布置的灯光,可以增加夜晚室外空间的可见度,保证公共交通安全,降低夜间光线不足给行人的恐惧感。公共交通环境是夜间活动人数较多的空间,除了设置高度较高的路灯进行路面大面积照明之外,墙灯与射灯也必不可少。在公交站点、围墙、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周边增加墙灯和射灯的数量,进行间断式小范围着重照明,减少路灯照明死角,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起到引导行人活动的作用。(4)座椅设施公共交通环境的座椅设施通常设置在人行道、公交站点附近及部分转角空间处,常以独立的双人座椅间断性排布设置。在白天,这样的座椅可以为使用者带来短暂停留、休息的空间,但是在夜晚,交通站点附近的长椅是具有潜在犯罪可能的人群容易逗留的地方[8]。因此,可以采用连续但高度不一致的异形座椅(见图4),既能保证正常使用者的休息需求,又避免潜在犯罪人群长时间停留。这样的异形座椅还可以满足使用者户外用餐、看书、交流等行为活动,延长使用者停留时间,增加自然监视效率。4.2.5空间管理。公共交通环境使用人群过于混杂,常常滋生偷盗、抢劫、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等犯罪行为,并伴有较多的社会无业人士,若在此类特殊环境中,基础设施损坏、环境卫生无法得到保障,会激发使用者的恐惧感并促使其快速通过。活动人群的减少会使空间愈发荒败,并有极大的可能成为犯罪滋生地。因此,公共交通环境卫生、设施维护、植物养护等后期管理工作应受到充分重视。
5结语
公共交通环境是人们日常外出最直接的参与空间,其环境质量与人们的户外生活密切相关,公共交通环境安全设计直接影响着各类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安全防卫能力。CPTED理论自提出至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世界各地均有所实践并得到了支持。本文对公共交通环境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基于CPTED理论的五大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环境更新策略。一方面,旨在引起国内对于该领域的重视,加强对CPTED理论在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为设计师提供实践中的指导纲要,通过适当的设计和有效的环境条件利用,构建一个安全、健全、积极、规划合理和管理有效的公共交通环境,从而激发城市户外空间的安全潜质,减少公共交通环境内犯罪行为的发生,带给使用者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
作者:谢晨昱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