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平交通设施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平交通设施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平交通设施论文

1平面交叉口慢行交通安全设施现状

根据201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472.7万起,同比增加50.3万起,上升11.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04196起,造成59997人死亡、224327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7亿元。其中,与非机动车违法相关的事故10464起,占总数的5.13%,死亡人数为1488人,受伤人数为11655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957万元,分别占总数的2.48%、5.19%和1.67%;行人乘车人违法相关事故1908起,占总数的0.93%,死亡人数为1016人,受伤人数为1052人,直接财产损失1128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70%、0.47%和0.96%。我国多数城市交通发展仍偏重于机动化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往往以粗放的形式增长,致使平交口的慢行交通安全设施存在各种缺陷、不足和有效的管理。其中一个典型现象是交叉口的人行横道设置不连续,而且标线模糊不清,这不仅使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更困难,而且还增加了的机非/机人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此外,很多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型交叉口,由于过街距离过长,又缺少安全岛,导致了行人和非机动车不能安全二次过街,而且机非/机人冲突严重,很多行人的过街处于两难境地,一次信号过不去,二次过街又缺少保护设施。平面交叉口慢行交通安全状况差,缺少必要的慢行交通安全设施,恶性交通事故频发,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无法补偿的伤害,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平面交叉口的慢行交通安全状况亟待改善,对平面交叉口慢行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是平交口改善的基础和依据。

2平交口慢行交通设施

安全评价模型平交口主要的慢行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两大类:行人安全设施和非机动车安全设施。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行人安全设施包括行人过街信号,人行道、人行横道、安全岛、行人护栏或其他分隔设施、人行道警告标线、斑马线和防撞保护岛等;非机行车安全设施有机非分隔设施等。慢行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安全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核查:(1)是否缺少必备的安全设施;(2)安全设施设置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理;(3)安全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可以有效发挥其风险防范和安全引导的功效。据此,建立平交口慢行交通系统设施安全评价指标。平交口慢行交通系统设施安全评价指标中每一项设施的安全评价标准,也即打分标准,是确保交通设施科学准确评价的关键。综合现有国家和省市平交口的设计规范,总结各类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条件。各类安全设施通用评分标准:(1)凡是缺少必备安全设施的平交口都定义为不安全状态,属于低等安全服务水平,若评价指标非必备设施则不计分数:(2)安全设施设置方面,设置合理评分区间(60~100);设置不合理评分区间(0~60);(3)安全设施完好程度方面;非常完好评分区间(85~100);比较完好评分区间(60~85);不完好(0~60)。

3案例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枚皋路与承德南路交叉口是一个十字形的信号控制交叉口,东西方向的是枚皋路,南北方向的是承德南路。枚皋路是双向四车道,其断面形式是一块板,机非混行;承德南路也是双向四车道,其断面形式是三块板,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但承德南路两侧的人行道距离交叉口都有一定的距离。枚皋路-承德南路交叉口慢行交通安全设施状况汇总:

(1)该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各个机动车进口道都设置了信号灯。但没有设置行人过街专用的信号灯。

(2)在缺少行人过街信号的同时,该交叉口没有设置人行道警示表现,也没有限速标志。并且人行横道标线几乎看不清,停车线也模糊不清。

(3)承德南路两侧的人行道距离交叉口都有一定的距离,北进口两侧的人行横道距离交叉口约180m,南进口道东侧的人行道也距离交叉口约30m。

(4)承德南路的分隔设施做的较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都有绿化分隔带,三者各行其道。而枚皋路是一块板形式,不存在分隔带,机非混行的局面严重危害到慢行交通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5)交叉口的信号灯上没有配备等待和通行倒计时间表,行人不了解通行时间,常常在走到一半时红灯亮了,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4结语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平面交叉口多偏向机动车安全通行设计,对慢行交通系统的考虑较少。而由于慢行交通设施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不安全行为,增加了交通出行弱势群体发生事故的可能。提出的一套基于平面交叉口的慢行交通安全设施评价模型,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的简易性和可操作性,对江苏省淮安市枚皋路-承德南路交叉口慢行交通设施安全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交叉口属于低等级安全服务水平,急需对这一交叉口进行慢行交通系统改善设计。

作者:朱胜雪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