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已经被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国家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也高度重视,具身性劳动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具身性劳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身性劳动强调学生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具身性劳动通过劳动精神的塑造奠定创新创业态度的基础,通过全身性参与奠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具身性劳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具身性劳动;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劳动教育成为国家、社会以及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真正本质,并且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劳动的过程是把体力劳动和脑体劳动结合到一起”。[2]班建武认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能够确保人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3]怎样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切实将身体、环境和智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故本文提出了具身性劳动。具身性劳动就是要求必须有身体参与劳动,利用“身”“心”一体去感受环境、参与劳动并且形成认知,促进个体在认知和实践层面的不断发展,达到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具身性劳动为人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因此,将具身性劳动运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亲身参与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二、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一)具身性劳动的内涵
传统的教育理论属于“二元对立论”,其理论认为“心智”和“身体”两者是对立关系,二者相互独立,互不联系,具有“离身性”,即重视心智,不重视身体,仅仅将身体作为一种“容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心智”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看法,从而兴起了一个新的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智是在大脑中的,大脑是在身体上的,身体是在环境中的。[4]如果说“具身”是一种身体经验,那么具身性劳动就是以身体为基础,将身体置于环境中进行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来获取经验。具身性劳动强调学生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就要求学生要身体力行,以身体为基础在亲自去“做”的活动中获取相应经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经验源于身体”,具身性劳动就是利用身体的各种感觉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获取更完善的经验。[5]
(二)具身性劳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从事纯体力劳动的人渐少,而脑力工作的人渐多,传统的体力和脑力二维划分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具身性劳动的出场为人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基础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劳动,体会劳动,让劳动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养成坚持、勤奋的良好品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长期性,利用身体经验形成肌肉记忆,当刺激出现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反应,以此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为了吃饭就必然要劳动,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6]因此,劳动是必然的,具身性劳动也是必然的,通过劳动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更是必然的。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改造性,利用具身性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身体力行,对劳动产生兴趣和意识,改变劳动观念,从而形成劳动精神,养成专注、创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离不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这三个要素。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及资源,要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责任,让大学生切实进行创新创业,让大学生亲自去做,身体力行。大学生要亲自参加一些有关于创新创业类型的比赛,如“创青春”“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等。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7]。要先“行”后“知”,要做到教学做合一,身体和脑力并用,在劳力上劳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一)具身性劳动通过劳动精神的塑造奠定创新创业态度的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态度,然而,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现象,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8]。而达到这一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大学生亲身去实践,采用具身性劳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利用比赛让大学生亲身参与,从准备到结束,参与比赛的各个流程,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技巧。通过尝试使大学生真正拥有“发现劳动乐趣”的眼睛和“增强创造能力”的双手,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为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态度奠定基础。
(二)具身性劳动通过全身性参与奠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还要让大学生身体力行地投入环境中去参与和实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学生应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1]在高校的劳动教育中经常出现以下两种现象:第一,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部分大学生会出现“影子参与”现象,人未到心也未到,只是让同学带上名字,代表已经参与劳动教育;第二,部分大学生出现人到心未到,将劳动教育仅仅当成体力劳动,不进行脑力劳动。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具身性劳动让大学生以“眼到”“手到”“口到”“脚到”和“心到”的形式进行劳动,全身心参与到劳动当中,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大学生劳动能力,从而为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四、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起推动作用
(一)具身性劳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课堂+实训”的形式,大学生创业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要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其次,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最后,具身性劳动不仅仅是劳动,也包括大脑与全身各个部位间的协同合作。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时加入具身性劳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坚持”“勤奋”的良好品质。事业成功虽然有运气因素在其中,但其中的主要因素还是靠勤劳,勤劳苦干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坚持”和“勤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中最为重要的意识。因此,具身性劳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具身性劳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分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1]《纲要》中特别提到了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造,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亲身实践,鼓励大学生不断地去挑战劳动并尝试创新型劳动。用全身的各个部位去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创新,在劳动中创业。[1]因此,具身性劳动为大学生创新创造劳动提供了方法,创新创造性劳动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正是大学生掌握了创造性劳动的方法,才有了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意识和勇气,牢牢地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劳动中获取“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在全身性投入环境中进行劳动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创业热情,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具身性劳动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将具身性劳动融入创新创业竞赛的各个环节,发挥大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是大学生具身性劳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大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其亲身体验社会和融入社会,调动大学生的劳动与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养成劳动价值观念,促进了大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储备人才,从而形成国家干部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劳动价值和自身所具备的生产力,增加大学生个人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后,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来拉动社会发展。具身性劳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五、小结
总之,具身性劳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身性劳动有利于大学生劳动素养及劳动精神的形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身性劳动有利于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针对具身性劳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基础和推动作用的观点,本文给出如下建议。首先,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创新创业类的相关比赛。高校要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比赛,大学生亲身参与比赛,“身”“心”一体,融入创新创业环境,感受创新创业氛围,从而培养其劳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掌握创新创业技巧和提高创业能力。其次,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习或实践。要让大学生亲身去感受、亲手去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最后,高校要让大学生多跑市场,开展调研。从知识上来讲,开展调研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量化的一手资料,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从工作上来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衔接,获取实践经验,也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高校每年也都会为毕业生举办校园招聘会,大学生可以多参与此类招聘会,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在交流时给彼此提供多种想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程实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