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创新是我们非常熟悉而又有些遥远的字眼。“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因而创新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力求探索创新教育的真谛。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教育思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与特长。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去探索、创新”。一语道出创新教育的实质,今天的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其人生历程正与我国走向现代化历程同步,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教师、家长、学生都有背负着升学的重压,学生在传统教育的成才路上挪着沉重的步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其他方面的才能搁置一旁,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语文课是基础、工具课,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知识经济人才,更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广大劳动者及技能人才。”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虚和朝气勃勃的人生。一、教学内容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千篇一律,久而久之,教师头疼,学生生厌,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难有所提高。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首先,教材上的文章不是神圣的经典,仅仅是读写的范例,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为我们阅读其他文章,提高语文交际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有力保障。我认为没有必要把一篇范文支解得那么繁锁、细碎,以至于文不象文。语文教材既然是范文,那么我们就要敢于抓其有特色的一点,进行重点学习。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博众取彩,涵摄百家,才能创新。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最后,语文创新教育还要注重开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语文具有人性、人文、人情的特点,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课堂内外、家庭社会,时时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和地方,时时处处都能培养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如此,学生就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表达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语文也再不是“语瘟”课、“睡觉”课。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学习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调地问答式,也不能是某种固定的僵化式,它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它内部各种因素互相依存、相互综合利用用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联系、智力和知识的联系、智力活动和非智能力活动的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联系等,并将其融汇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法与学法。可是目前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这是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若授人渔”,教师的教法最终是让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所以我认为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其能力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点。1、发展学生质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联系课内、外,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训斥、不敷衍学生的提问。提问是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外显,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伤仲永》时一般教师都有这样教学生:方仲永的悲剧是“其不使学”,而有一部分学生则将其悲剧的责任归于他父亲;在《愚公移山》中一般学生都肯定愚公的行为及精神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填海是对环境的破坏。求异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索性与创新精神,教师不能以一绝对的答案封死学生的灵活大脑,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3、发展学生想象思维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能够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此外,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教师还须注意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拓展学生思维。综上,我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语文创新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其核心内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新,从而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语文创新教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这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语文创新教学“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教育心理学》
摘要:21世纪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注重创新。创新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各项素质的核心灵魂。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屹立在强国之林的重要问题。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记载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我们认为,创新就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办法。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企业不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就会很容易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为消费者是普通人,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比较理性的消费特点,并且这一要求是永恒的。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者,如果不对国家法规进行适时创新的修改,不对资源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就会放慢速度,甚至停止脚步。创新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容忽视的。俄语教学也是如此,更需要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领导者,他的领导性不是以地位的高低,而是以他渊博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及对学生真挚的爱来体现。作为一名俄语教师,该如何具体的体现这一领导地位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深刻的创新意识,抛弃传统的教育观。以往教师上课时,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样传统教学观念误导下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更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与爱好,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创新。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育不应只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当是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导师。我们教学不是纯粹地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扮演着课堂教学的组织,运作,控制等各种角色。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显著标志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真正的调动,提醒教师要铺设恰当的俄语语言环境。“环境”一般指个人、社会、文化系统活动和发展的背景或条件,是一个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人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总是在永恒不断的相互作用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充分重视环境的作用,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的结合。“Новыйгод”(新年),这个传统节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每个人都非常重视。曾经笔者在教授《Восток》大学俄语(3)中第10课“Праздники”(节日)时正逢新年将至,笔者组织学生们在教室举行了一个俄语新年晚会,邀请俄罗斯的留学生和教师参加,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布置晚会现场。他们按照课文所提示的文化信息,在教室的中间摆放着一棵挂满小礼物和彩色灯泡的松树,做了一个大蛋糕,还用可乐来代替香槟酒,这些都是俄罗斯人迎接新年所必须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静了下来,默默地许愿,然后互相赠送礼物,互相祝福。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大家在晚会上纷纷表演节目,用俄语交流,在如此环境中检验了学生们对书本上知识的掌握,发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又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突出地反应了环境的变化,对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思想形式方法实践中国论文学术论文
摘要:21世纪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注重创新。创新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各项素质的核心灵魂。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屹立在强国之林的重要问题。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记载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我们认为,创新就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办法。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企业不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就会很容易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为消费者是普通人,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比较理性的消费特点,并且这一要求是永恒的。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者,如果不对国家法规进行适时创新的修改,不对资源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就会放慢速度,甚至停止脚步。创新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容忽视的。俄语教学也是如此,更需要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领导者,他的领导性不是以地位的高低,而是以他渊博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及对学生真挚的爱来体现。作为一名俄语教师,该如何具体的体现这一领导地位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深刻的创新意识,抛弃传统的教育观。以往教师上课时,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样传统教学观念误导下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更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与爱好,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创新。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育不应只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当是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导师。我们教学不是纯粹地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在教育领域中,培养创新性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培养创新精神被视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
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众多教育学者在论及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时提出,创新教育可以划分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技能、培养创新品格。高等职业学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就是本文旨在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顾名思义,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创新的意念和认识,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愿意创新以及对创新的认识有多少。意识决定行动。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必须在教育的全程中自始至终地用心启发和唤醒。以会计专业为例,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会计专业就是培养出“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所谓“管家型”人才。又由于会计的严谨性,在很多的会计实务在处理上没有选择的空间,因此,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只能照搬全盘接受的氛围。要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求教师本身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其次,教师通过企业需求、知识演变、准则变化等向学生传递一种创新的概念,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讨论的学习方式、鼓励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组成。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类或同一个案例多举例子、举反例子,利用融会贯通、故意偷换概念、增加减少关键字眼等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从根本上去把握相关知识点,学活学透,避免死记硬背。流畅性是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出各种不同念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能够主动的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利用抢答、即兴竞赛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或者让学生来设计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需要教师制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去“异想天开”。美国的哲学家谢弗勒(l.Schemer)就曾指出:“学习能力并不是一种无限的、可供学习者随便浪费的资源。如果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唤醒,而是受到严重压抑的话,就会逐渐丧失掉。如果孩子们天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保护,而是不断受到阻碍的话,最终也将失去。对于探究新的东西来说,理智的灵活性、冒险精神、自信等是非常必要和宝贵的品质,如若长期不用或滥用的话,也会失去它们原本的作用。”因此,即便学生的想法在教师或同学看来是荒唐的,但是也要尽量找到其想法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注意避免萧杀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说给写开路
刚开始时,我发现学生的那支笔特别沉重,写作文不知该从何下手,该写什么。索性我们先把笔撇一边,把无意识藏在脑中的素材抻出来说个够。先从有趣的说起吧!谈到有趣,为师的脑子里马上注入了信息,得给同学们讲一讲。于是我先给学生们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有趣的小事:那是一年的夏天,我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忽然看见菜畦里有一个黄球似的小东西在动,(那时我没戴眼镜,看不清。)感觉是一只小鸡,我马上想到大黑豹对它来说太危险了,立该扯着嗓子冲着前院喊:“大哥,快点,把你们家的小鸡捉走,要不狗会吃它的。”大哥、大嫂连忙过来捉小鸡,可菜畦都翻遍了,哪有小鸡的影子?我明明看见了,怎么?我正在心里低咕,只见一只黄色的獭蛤蟆稳稳地从菜畦里走了出来……我还没有讲完,有的学生就捂起了肚子,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争先恐后地举手,要讲他们自己的事。我一听,还真不少,有的说下雾了,方营说看不清东西,干脆闭起眼睛骑,结果扎进了小沟。齐岩说,早上起床怎么也找不到她的棉鞋,原来小狗叨走了,抱着鞋在外面睡起了大觉……在一番痛快淋漓地讲述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这么多有趣的事都可以在笔下流露。于是我稍做指导,那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便活跃到了纸上。其实生活中的素材遍地都是,作文就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欲望一但被激起,会带来无尽的收获,而这个作文前“说”的热身,无疑给作文丰富的天地打开了一道大门。后来我们班开设了《心里话课堂》《谈天说地广角》《今天我主持》等一系列有关说的话题,给学生说话一个多方位的训练场,让作文拥有了一个不再枯竭的源泉。
师多写指路
有人要问:学生写作文与老师多写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小学生向师性特强,教师的习作语言往往是学生追求、向往的最佳范文,而文章里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往往生动地指引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像一盏航灯,老师照到哪里,学生一定会走到哪里。那天,班里的卫生委李金超同学检查完二组的卫生区后,看见小个子刘学拿着在扫帚吃力地在教室前扫地时,他马上接了过来,三下五除二,一大片地被扫得干干净净。于是两人笑笑,到教室上早自习去了。做得那样自然与迅速!我马上拿起笔写成了文章,不用多说,李金超同学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精神树立在了同学们的心中。于是大家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班集体,后来刘妍妍在作文中写到:五(三)班的那个牌子,断了一只手臂,它在风中不停地哭泣。李杰看见了,登在凳子上,默默地把它修好。你看,它笑了,它在冲着我们五(三)班每个同学甜甜地微笑。是呀,这样的练习岂不一举多得?这样的教育不比空洞地说教要强上万倍?
观察、表演铺路
班上三个同学发试卷,其他同学静坐等待,时间这样地流逝好没意思!我马上命令:观察三个同学发卷的举动,看谁能第一个发完!话音未落,教室里的空气流速加快了几倍,所有的目光集中到了三个同学的身上。有的手忙脚乱,东张西望,已经转晕了头;有的则表现有条不紊,快速自如。映入学生眼帘的情景马上动笔入纸,历历在目的景象自然能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尝到了这样练笔的甜头,后来便搞了大量的情境作文训练,让学生置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然后再把学生推到一个写作的高潮。学生们不再为作文苦恼,大家都发现原来作文太有意思了。班里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学生们又无意识地把眼光投向了社会,一下子,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了眼前,习作便成了“有米之炊”,加之心灵的投入,成就了一道道风味独俱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