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体育教学中膳食营养教育创新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体育教学中膳食营养教育创新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体育教学中膳食营养教育创新浅析

现今,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中,随着大众对生活事业发展的愈发重视,人们会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于如何提升个体生活水平与质量方面,从而忽视自身身体健康状态的发展,长期以往,饮食不规律和欠缺有效体育锻炼等因素持续影响下,广大群众综合身体素质大幅降低,国家国民身体素质整体发展也因此呈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其健康问题在国民素质整体呈亚健康状态情景下,自然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关注热点。健康的膳食是为大学生身体成长提供营养需求,为其实施肢体、运动行为及生理需求提供能量补给的必需基础要素;再加上体育教学不仅是培养大学生体育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课程,更是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所以,为满足大学生身体素质培育要求与个性成长发展需求,各院校可全面探析大学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的协同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运动膳食与营养》一书为加深人们对运动膳食与营养学科的认识与了解,正确引导人们进一步分析运动膳食与营养的发展,综合总结了我国运动营养学最新发展动态、科研成果及相关经验,并根据本国运动营养学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引进国外全新专业知识与先进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此书内容实践性、理论先进性与框架结构科学合理性。由此,本书先是在精简概括运动营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全方位阐述运动膳食与营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价值和意义,使读者对运动营养学发展必要性有深层次认知;之后再着重说明运动膳食与营养在体育运动和健身运动中的实际应用,指引人们通过运动营养学更好地加强运动效率。由此看来,本书对人们研究大学体育教学中膳食营养教育创新发展有理论指引作用,值得相关研究人员深入阅读与学习。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

膳食营养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益于促进人们身体发展的成分与热量,人类身体机能通过消化、吸收及代谢等方式,对这些成分与热量进行有机摄取,并将其转化为支撑人们实施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及体育运动行为的能量。而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通常是指,教育者充分掌握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与食物基本信息基础上,通过信息互动交流与科学规划体育运动行为的方式,让学生全方位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生长发育可产生何种影响的教育教学过程。从具体教学实践视角可知,膳食营养教育是促使人们深层次了解并掌握其身体营养健康状况,正向指引人们改善不良饮食方法与习惯,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而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从饮食角度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益于引导学生如何促进自身身体机能新陈代谢运行效率,对学生在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有极大现实意义。因国家将体育视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时间较短,且体育行业意识到膳食营养在体育教学中所形成影响与作用的时间也不长,所以,我国对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开展研究的脚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研究历程来看,我国重视膳食营养教育,深切研究膳食营养教育发展进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确立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教学内容;直至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中,国家开始提倡并要求各学校将营养学教育有机渗入各专业学科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体系中,膳食营养教育才开始得以全面引入各院校整体教育教学中;2008年,为给营养学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并创建适于营养学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又出台诸多相关政策战略与规划纲要;可是,由于国家对营养学教育的研究历程有限,所以尽管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针对营养学教育颁发并实行了众多政策与战略,但多数院校还未将营养学教育纳入其整体教学体系建设中,以致使隶属于营养学教育的膳食营养教育未能设置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理论也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传播与推广,极大程度上阻碍了膳食营养教育优化作用与资源优势的发挥,从而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总结得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膳食营养教育发展现状并不是十分顺畅。

二、深化膳食营养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对时间与金钱的可支配度相较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加自由,这就间接致使众多大学生形成不吃早餐、吃饭时间不规律、饮食习惯差等不良问题;再加上高校学生膳食营养结构的极度不均衡发展,使学生体内营养成分跟不上身体发育、成长需求,以至于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状态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大力推进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换言之,深化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具备以下现实意义:第一,可充分展现大学体育教学特征与膳食营养教育内容与目标。大学体育教学实行主要目标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理论与生理知识,深化其对自身身体结构与身体机能运行系统的认知,并以此规范自身运动行为,形成健康生活、珍惜生命的良好思维意识,这与膳食营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再加上健康的身体状态离不开充足的营养保障,所以,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既能充分展示体育教学特征和膳食营养教育具体内容与目标,也有助于指引大学生改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率。第二,素质教育与课程的改革发展为创新体育课程创造更多可能。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与健康至上的主要基础教育理念。也正是在这两种教育思想与理念作用下,教育者全面注意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重要性,开始着重加强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性与持久性,并有意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而膳食营养教育大部分教学内容和观念,与体育教学实行主要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大学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为膳食营养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可让人们清楚看到深化膳食营养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第三,可为大学生个性培养在未来得到长远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大学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必修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强壮体魄,还利于加强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从而在持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终身运动的锻炼意识。当代大学生在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承受着极大压力,其身心素质正在遭受巨大考验。而膳食营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既可从生理方面增强学生记忆力、免疫力及体力,以降低学生发生疾病的概率、始终维持健康身体状态;也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保健意识、自我管理与调节能力,从而提升其个性发展长远性。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膳食营养教育的创新发展

由前述要点可知,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发展,既是新时代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快速、高效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最终效果与质量的必经之路。对此,为进一步强化大学体育教学效率,充分发挥膳食营养教育益于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与优势,各院校可从下述路径出发,全力促进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第一,适时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对膳食营养教育有正确认知。根据现代教育行业发展规律来看,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更要从本质上引导学生强化自身身体素质,以推动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学习状态。所以,教育者应积极接纳全新现代化教育理念,适时转变其传统体育教学思想,明确认识到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协同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手段,加深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宣传与推广,使学生对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有全面性认知。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体质特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方案,辅助学生树立正确膳食营养观、构建营养均衡的膳食结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体育教学与膳食营养教育协同发展的科学统一性。膳食营养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要求教育者必须首要明确体育教学与膳食营养教育共行的总体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综合体能素质、辅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营养意识,引领学生熟练掌握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相关知识理论与实践技巧,养成良好体育与饮食习惯等。因此,教育者应基于上述目标强调学生心理需求与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的结合,并重视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融合发展的科学统一性,从而通过先进教学技术与手段制定现代化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模式,促进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以此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营养意识提供基本教育教学保障。第三,顺应教育形势创新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教育者实践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与低,对膳食营养教育发展价值能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膳食营养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是否得到有效培育与加强有重要影响,由此,广大教师须时刻注重自身实践创新意识的提升,进而为促进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提供高水平指导思想。具体来讲,各教师应勇于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束缚,顺应现代教育形势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在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中全面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并通过利用先进教学设备与技术积极促进课程教学和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热情,使其主动参与体育与膳食营养教育。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既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充沛体力与能量,也可有力引导学生形成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是促进高校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需基础要素;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医学行业与养生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均已意识到膳食营养在体育运动、医疗与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且这些意识与观点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获得了现代科学的强有力证明。因此,深究大学体育教学中膳食营养教育的改革发展,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全新优化方案与策略,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得到稳定提升,大力改善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必行之路。

作者:邓辉红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