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对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中美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与结构比较
在为了“培养有地理素养的人”,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由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方面阐述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过程与方法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从定位看,中美两国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注重目标的人本性。但由于两国国情与价值观的不同,美国的课程目标更注重于“领会”、“鉴赏”、“使用”和“应用”等内化层面,这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与深化。我国的课程目标则注重于“了解”、“获得”、“具有”、“养成”和“形成”等外显层面,这不利于课程目标的理解与掌握。从结构看,中美两国都将“知识”、“能力”、“情感”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使目标不仅关注了人的智力发展,也关注了人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更关注了目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美国的课程目标注重于对空间、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和社会等要素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为“解释”与“应用”两个层次,行为动词的表述有利于检测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我国的课程目标则注重对地球与地图、世界、中国、乡土等区域地理基础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行为动词的表述比较宽泛,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不易把握。
二、中美课程目标中地理知识要求的比较
美国的课程目标在“知识”维度,主要分为6个要素和18项标准。第一,如何以空间视角,使用地图和其他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来收集、处理并呈现信息。第二,如何以空间视角,使用心象图来组织关于人类、地方、环境的信息。第三,如何分析人、地和环境的空间结构。第四,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第五,区域是人类建构的,用来解释地球的复杂性。第六,文化和经验如何影响人们对区域的认知。第七,塑造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自然力。第八,地球表面各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空间分布。第九,地球表面的人口特性、分布及迁移。第十,地球文化景观的特征、分布和移动。第十一,地表经济的相互依存类型和脉络。第十二,人类区域形成过程、形态和功能。第十三,人类的合作与冲突如何影响地表的划分与控制。第十四,人类活动如何塑造自然环境。第十五,自然系统如何影响人文系统。第十六,资源的意义、利用、分布和重要性发生的变迁。第十七,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过去。第十八,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在、规划未来。我国的课程目标在“知识”维度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4条:第一,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二,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第三,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第四,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的维度看,首先中美两国都用“区域”、“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等核心概念引领课程目标,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知识。但美国引领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侧重于“空间”、“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复杂性”、“环境变化”、“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体现了知识的独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中国引领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则侧重于“区域”、“人类活动”、“差异性”、“环境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但弱化了区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特别是成因性知识和演变性知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图景和对知识的应用。其次,中美两国都将“地方”和“区域”作为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但美国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区域的复杂性和文化、经验影响区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认识地方和区域的地理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中国的重点是了解地方的地理概貌和特征、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的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地方和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中美课程目标中地理能力要求的比较
美国的课程目标在“能力”维度主要分为:提出问题、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信息、回答问题5个方面。而中国的课程目标在“能力”维度,主要分为:发现问题、提出思路、搜集信息、运用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表达交流6个方面。从“能力”的维度看,中美两国都注重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但美国的能力目标是从空间和心象地图的视角,以提出问题为基础,以信息获取与处理为纽带,以解决问题为终结,将5个方面的能力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体现了能力的递进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中国的能力目标是从阅读与使用地理图表的视角,以发现问题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测、统计等方法为纽带,以提出看法并表达交流为终结,将6种能力联结起来。体现了能力的综合性,突出了获得能力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但由于能力目标缺乏递进性,容易导致学生个别能力培养的缺失,特别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的缺失。
四、中美地理课程目标比较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中美两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一些对目前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的启示。
1.加强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更替与变化中形成的,因此人们在认识不同事物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则影响了人们对各种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内容是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4部分组成,这4部分内容又由更具体的内容组成,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形成基于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地理概念。如,在“地球与地图”内容学习时,学生要形成的核心概念是“地球”、“地球仪”、“地图”。在“世界地理”内容学习时,学生要形成的核心概念是“海洋”、“陆地”、“气候”、“居民”、“发展差异”、“大洲”、“地区”和“国家”。在“中国地理”内容学习时,学生要形成的核心概念是“疆域”、“人口”、“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文化特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区差异”、“地方的位置与分布”、“地方的联系与差异”、“地方的环境与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各部分学习内容中核心概念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地理概念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奠定知识基础,也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2.加强系统地理知识的教学
地理学是由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组成,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不同,而这种不同则具体体现在区域地理中,即体现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内容中。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内容学习时,在“自然地理系统”要注重“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的学习。在学习“人文地理系统”时要注重“人口”、“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等要素的学习。在学习“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时要注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要素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系统地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点,为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衔接奠定知识、能力与情感基础。
3.突出关键地理要素的教学
由于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因此,不同的地理要素不仅是构成地理事物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地理系统的基本单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不同的地理系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地理系统时要学习构成这些地理系统的关键要素。如,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内容的“自然地理系统”时,课程目标只选择了“气候”一个关键要素,通过这个关键要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而其他的地形、自然资源等要素则放在具体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特别是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编写时,除了“亚洲”之外,都注重在其他区域和地方列出关键的地理要素。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对各部分学习内容中关键要素的教学,不仅可以较好引导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系统与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4.重视从空间和心象地图的视角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由于地理学的地域性特点,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运动与变化的科学。而较好地表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运动与变化的方式是地图,心象地图则是地理空间信息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将人在地图上获得直观地理信息存储到人的大脑,并通过人的大脑对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与转换,成为一种独特的地理能力,即读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在地理学独特的空间视角,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地图,从而获得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认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以心象地图的形式存储到自己的大脑中,为学生准确地判定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分布,分析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结构、联系、运动与变化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5.重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空间思维是跳出点、线、面的一种立体思维方式。地理空间思维则是人们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一种立体思维方式,它由概念、地图和心象地图、思维过程三部分组成。通过地图和心象地图,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去发现、分析、推理、提出解决地球表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联系、影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预测与规划未来奠定思维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视角来使用地图、其他地理表现方式、工具与技术去收集、处理并展现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认识信息。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视角使用心象图来组织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信息,注重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视角分析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结构。
6.重视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
地理研究能力是探求地球表层未知地理事物、提示地理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能力,它由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组成,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去诠释地理现象和问题,剖析地理现象与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地理事物分布、联系、影响、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提出解释地理现象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预测与规划未来奠定能力的基础。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展开。因为,在“乡土地理”的学习中,会涉及地方的位置、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自然条件对人文与环境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变化的基本情况、生态环境状况与问题及改善措施等内容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学习中形成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去思考地方地理环境的状况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通过主题研究的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7.重视地理空间观点的培养
地理空间观念是人们对地球表层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素、结构等特征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地球表层地理事物、提示地理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地理位置、地理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与影响、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及发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自己生活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生存与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对中美初中地理课程目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看到中美两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优势与不足,它促使教师更好理解与落实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实施有效教学,实现“培养有地理素养的人”的课程目标。
作者:周慧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