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资源整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资源整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资源整合

摘要:地理课程是初中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了解地理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兼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乡土资源、时政热点等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科交叉教学,拓宽地理课堂教学域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资源整合;高效教学

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而言,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活用地理知识。资源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材内容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选取恰当整合点,引入鲜活地理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通过教学资源整合,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态度,并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启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时空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各种信息,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特别在地理课堂中,学生要借助地图领悟地理知识的奥妙。单一、静态的地图,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无法形成立体感知。因此,教师可以启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色彩鲜明、立体动态的电子地图,给学生带来多元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时空思维。这样,地理课堂会更加直观、生动,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告诉学生两个谚语,即“沧海桑田”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让学生讨论这两个谚语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事物的变化,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感情铺垫。在讲“海陆变迁”内容时,如果教师用静态世界地图教学,学生的思维就难以被启发。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投放世界地图,动态显示海岸线,加粗各大洲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南美洲和非洲轮廓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各大洲的地图一个一个地弹出,并做好提示。用多媒体展示动态地图,学生能迅速地发现南美洲和大洋洲的轮廓相互吻合。这时,教师再动态地把这两大洲地图拼接到一起,学生会觉得很神奇,心中也会产生疑问。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体会魏格纳敢于猜想的品质和不断求索的精神。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板块运动,让学生在动画模拟视频中找出两种运动形式。视频直观清晰,学生感知明确。这些教学环节为学生了解海陆变化以及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打下了坚实基础,课堂效果明显。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深度解析了地理概念,激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开地理概念的解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二、借助乡土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下,初中地理教材开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体现地理教学的生活性,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要深刻体会生活与地理的密切联系。教师要选取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这样既能直观感知,又能有效提出疑问。以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学习《土地资源》一课时,为了讲授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关注家乡周围的环境。课堂展开后,教师大胆整合教材,巧妙设计问题,普及土地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为学生展示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的资料。以空心村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我们家乡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家乡土地利用是否合理?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教师在课堂延伸部分,以家乡土地利用情况为切入点,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了地理知识的生活化。乡土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时时融入与文本内容相衔接的家乡资料,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从而构建开放有效的地理课堂。

三、注重学科交叉,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地理知识,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足,知识体系构建就不够丰富。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理学科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的产物,这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纵横比较、互相辅助,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帮助学生认知地理知识。在学习《祖国的首都———北京》一课内容时,教材重点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方面介绍了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了飞速发展的北京的相关视频,展示了北京的繁华和韵味,使学生对北京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师生借助地图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展开学习,学生对北京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交通等有了全面认知。随后,教师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选取了精彩片段,为学生呈现了老北京特殊的胡同文化,并利用图片和《吆喝》一文中的内容给学生展示了别样的老北京吆喝文化,从语文角度让学生感受北京的文化。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北京浓厚的历史文化,教师从历史视角切入,给学生讲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历史故事,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以增加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好奇感。这样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渐入佳境,学生对北京的认识更加系统,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在这节课中,教师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来看北京。学生接受多方面信息,并展开多向联系,将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思维链条,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引入时政热点,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热点事件比较感兴趣。在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生活认知相接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进行学习和认知。特别是时政热点的引入,教师要从多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精选合适的内容,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搜集,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政热点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力,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契机。以《自然灾害》一课为例,自然灾害是人类在谋求发展时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伤害,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会努力学会规避自然灾害。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大多学生能说出台风、洪水、地震等。此时,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最近听到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热点事件,有的学生提到2017年上半年东三省洪水事件,有的学生提到台湾发生的台风“纳沙”等。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九寨沟地震视频和巴西东北部发生的百年不遇的干旱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这些事件是真实的,学生感触极深,能认识到人类的脆弱和自然力量的强大。这时教师设问: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时政热点激起了学生爱护生命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求生意愿。有的学生说:“要想在地震中自救,不仅要做到科学预测预警,还要定期模拟、演练,做好减震防震准备,在室内或户外发生地震时应区别对待。”有的学生说:“面对干旱灾害,除了自身节约用水之外,还可以请政府安排人工降水,并提供必要帮助,把灾害后果降到最低。”可见,课堂教学趋向高效。教师运用时政热点使学生产生切身体会,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有效投入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逐渐增强,这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教育有很大帮助。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意识有所增强,那么各方面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视角,有效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个性认知,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志翠.浅谈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9).

[2]马磊.浅议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7).

作者:叶雄英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官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