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语文考核评价体系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平时成绩的评定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一般从听课、发言、课堂讨论和作业、课程论文五个方面给予评定。这五个方面对于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同学来说,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从中可以看到他们课堂听讲与课外学习的情况,唯一不足的是,30%的比重太轻了,不足以衡量他们的付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真正有实际约束力的是书面作业,但是也多流于形式。第二,开放式的考试是否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改为开放式的考试后,以简答和论述为主要形式的主观题型,侧重考查的是学生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读方面的考核,因而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语文知识的完全不涉及,直接导致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重视。第三,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否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学、学习过程。把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本意是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旨在强调学在平时。但由于未能从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学在平时”成为一句空话。学生平时学习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大多陷入一片茫然,有的甚至因为没有目标而彻底放弃。老师的教学也往往被教材牵着走,这学期“主题式”,下学期“文学史式”,再不行上成“文体式”,不断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不否认有几次课堂教学的成功,但总体来看,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完善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二.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
要建立合理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1、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大学语文的课程要素有哪些?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仅要强调它的工具性,更要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可以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划分成三类基本的课程目标,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前两个目标我们习惯称之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情感性目标在大学语文中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要素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上三个目标,具体来说,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料的积累(即字、词、句、篇的个人储备)等七个方面;语文能力包括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除了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实际还包括了观察能力、交际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人文精神包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等几个方面。大学语文的课程要素,不仅规定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也导引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从逻辑上说,以上所列课程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时要考虑几个环节的处理:1.语文知识类考核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的特点,学生是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日积月累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语文知识也是比较易于量化考核的,通过填空、选择等客观题型就可以测试出各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名句名篇背诵的多少也可以反应每个学生语料的积累。也就是说,量化的指标可以考评学生有没有语文知识或者语文知识掌握的够不够多。
2.语文能力类考核评价指标活动化。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真正习得;只有通过训练,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当然,训练的内容并不只局限于做些习题,或者参加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可以了,由于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及运用性,大学语文的训练更应注重以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以学生在演讲、辩论、专题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语文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不仅更真实、更全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找到自身差距。一句话,活动化的考核评价指标能够反应出学生语文能力强不强。
3.人文精神类考核评价指标注重动态变化性。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生命,具有潜在性特点,而且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感知与体悟,大学语文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提供养分的作用,一篇篇、一部部中外经典名作,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只有注意到精神成长的综合性因素和动态性发展,教师才能从每一次学生的听课、讨论和作业的情况中考评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也才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真切地去感受、去感悟,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因此,动态性的考核评价指标要明示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审美有没有变化和提高。当然,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实施策略与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有目的、系统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带来了师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大学语文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学习的主体应是学生。为保证大学语文考核评价体系的顺利、有效,具体实施时需注意以下策略与方式:
1.全程全息。课程伊始,老师就应对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观念。成绩的评定并非由最后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而是由多次的检测综合而成。比如,一个单元或某类知识结束都可以进行考查或考试,并且成绩计入总评成绩;一次讨论、一次综合性的作业都可以换算成一定的分值计入总成绩,真正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
2.有步骤、有指导。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实际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包括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合理选择教学模式,比如语文知识点哪些要讲,哪些需要重点讲,哪些可以学生自学;为提升语文能力设计教学活动和情境,把握课堂以求对学生心理和价值观产生冲击和影响。为了更好的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老师应做具体的有步骤的指导,对学生的积累要有具体规划并给予方法指导,对那些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必读篇目,应做成文档,学生人手一份,提前布置任务,并按时检测,这样方可达到学在平时、学在课外的目的。
3.分类分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各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即使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同学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考核评价中应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鼓励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前进,并能对其进步及时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状态。这就要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分层目标,比如知识点的掌握要有难易区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项目。当然,分层要求并不是放低标准、减少学习内容,在训练和考核中,依然要坚持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方面严格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提升。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只是考核方式的转变,它带来的将是老师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重新定位和选择,学生学习习惯的重塑,它引发的将是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
作者:唐慧菊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