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必须首先有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切实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要通过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现代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竞争力,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要“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就必须先有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特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缺失语文实践的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采取的授课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唱着“独角戏”,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从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到人物性格、艺术成就进行“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则成了观众或者配角,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计提问以促进学生思考,没有组织课堂讨论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落实阅读(朗读)以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感悟人文情怀,忽视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鉴赏、写作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这种课堂教学缺失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而脱离语文实践的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显得更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没有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现状的原因
1.教师教学缺少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语文,都应该在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有一致的理解,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师不能按照教学参考资料进行生硬的宣讲灌输,而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读、思、议的实践中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的美。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能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大学语文失去应有的课程地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质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最大目标,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人文性学科。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因而课时一再被压缩,有些高职院校干脆不开设大学语文。这种办学理念下,大学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三、落实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更新认识给予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地位
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而后,又在2007年第38号文件中,再一次向全国高校提出此条建议。因此,高职院校当然应当开设大学语文,并把它纳入公共必修课系列,保障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课时间,让教学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开展。
(二)客观看待师资现状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却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不甚明了。高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更新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形式。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学科,有人文性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自然学科的教学不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读、悟、议等语文实践。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且人文性与工具性都离不开实践性。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不论是大学生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感悟中完成的,教师越俎代庖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看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将语文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作者:叶朝红肖素美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学督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