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任课教师的专业方向不确定
现在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也有专门负责讲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授课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中文专业出身,其中有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等方向,而大学语文却不是中文专业中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这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重心都在大学语文课程上;但在科研工作中,具体往哪个方向发展,是比较模糊和不清晰的,很多老师都依据以前硕士或是博士的专业方向来开展科研工作,进行课题的申报、论文的写作等等,这就造成了教学方向和科研方向相互脱节,也造成了教师工作精力的分散。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特别是在评定职称的时候,这种矛盾就更加凸显出来。现在有些国内的重点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小方向中,有一个就是大学语文。这可能也给专职大学语文教师发出了一个良好的信号。在民族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师专业方向不清晰的这个问题是更加突出的,这不仅仅影响教师自身今后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整体的进一步优化。
(二)编写的教材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
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材的选择,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民族院校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特殊性,要求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笔者手头就有十几个版本,虽然各俱特色、有所侧重,但其编写的背景都是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为前提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思维模式,并且,选取的篇目中极少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学或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这种情况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缺乏认同感,甚至是强烈的陌生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当前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有目的地选择,选择适合本民族院校学生情况的教材,或者组织本校教师自编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材。这样就可以考虑到学生受众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例如,在自编教材时,可以选择经典的少数民族文学篇目,拉近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亲切感,同时也能让汉族学生对经典的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有所了解。
(三)大学语文课定位不清晰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重新引发了大众对于大学语文课定位的思考。2013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了《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课的仅占34.8%,其中课时在32学时甚至以下的占62.5%,超过80%的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大学语文课从2008年的38学时,减少到现在的32学时,课时缩短,讲授的篇目及内容必然减少,其中写作部分的学习,已经压缩至2学时左右。大学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母语一辈子都要学习和使用,其重要性自不必说。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定位不清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必要的约束,势必加剧汉语学习的弱势地位。与一些公共基础课相比,大学语文虽然开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但是却没有学科支撑,连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也不是。大学英语课和计算机课由于有国家等级和毕业必需条件的约束,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大学语文课的考评方式是否也可以借鉴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母语水平提高了,随之大学语文的地位也会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走出困境的可行性思路及对策
(一)正确对待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民族院校由于其学生群体的不同,汉语水平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进行大学语文授课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在所有大一学生入学时,进行汉语水平的测试,根据测试的成绩,划分成三到四个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分别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分等级水平来进行授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要适合不同等级水平学生的要求。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在所有大一新生入学后,无论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都组织全校性的汉语水平能力测试,包括口语表达能力、汉语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等全方位的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打破民族性的壁垒,划分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学生都由不同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着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样一来,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均衡,更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材施教,更适合民族院校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二)重新进行课程定位,确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民族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教学,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而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不仅仅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更要引起领导者或是管理者的重视。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确立大学语文课程在民族院校中的基础地位,为此,应加大课时比例,引入竞争机制,使其成为毕业或是就业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有意愿积极主动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真正地使母语教育危机的状况在大学课堂上有所改变。
(三)改革教学及考评方式,侧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老师,从开学初一直讲到学期末,每堂课都满堂灌,造成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应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氛围,进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尝试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就是把本学期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为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由一位教师负责讲授,每个班级由主题负责教师轮流给学生讲授。这一点上,可以借鉴20世纪30年代西南联大国文课的教学方式,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这门课的讲授,让每个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擅长的领域去讲授,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这样既有广度,又能保证深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该校的大学语文教研室设在文学院,其中有5位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从2012年第一学期开始,教研室尝试进行主题式教学,将本学期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主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杜甫诗的文化意义》、《司马迁与史记》等等,5位老师每个负责一个主题,轮流给全校的大一新生讲授。至今已经进行了四个学期的主题式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从学习兴趣到学习态度等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改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必然决定了考试方式也应当做出一定的调整,开放式的考评方式可以进行尝试。比如多设置一些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主观试题,也可以用小论文和期末试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小论文的写作不但可以督促学生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科研是教学活动的动力。由于民族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民族院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应根据这些特殊性,开展适合本院校特点的科研活动。要加强各民族院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定期举办的高水平的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语文公共课的教学活动,安排专家讲授示范课,以促进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2005年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值得我们借鉴。近三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自治区级的课题有3项已经立项,校级的课题有4项已经立项。这些课题都是与民族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的立项,为近几年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国外母语教育的状况及可借鉴之处
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均设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母语教育课程;并且特别侧重培养学生的母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公共必修课。哈佛大学的ExpositoryWriting(阐释性写作)课程和普林斯顿大学的WritingSeminar(专题写作研讨)课程都是学校唯一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美国的大学里,母语教育课程都是母语写作的强化课程,在写作训练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哈佛大学的ExpositoryWriting课程要求学生至少完成4篇不同主题的论文,篇幅在5-10页。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写作训练,而是通过课外阅读、专题研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内重课文讲授,轻写作的现状和美国的母语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应找到适合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如今许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连一则简单的“通知”都写不顺畅,这在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高校重实用轻人文的功利性短见。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主要采取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在班额上,哈佛大学规定一个课堂的学生不得超过14人,普林斯顿大学规定不得超过12人,伯克利分校规定不得超过14人。小班额的专题讨论可以更加充分且有效,这和国内大学语文课动辄上百人的课堂完全不同。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在母语教育危机的今天,民族院校由于其种种特殊性,更需要重视少数民族汉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清存在的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方法,才是民族院校汉语教育长久且有效地保障。
作者:李叶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