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论文

1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顺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要求,2007年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展开,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响应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的对象是非汉语言专业的大学生,是“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最终教学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尽管目前学界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并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

从2007年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到现在,仍有许多现实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首先,从教学课程设置上看,由于教学定位的模糊不清、教学课程的不断压缩以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不断弱化等诸多因素,大学语文课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从教师队伍上看,大学语文师资队伍极度不稳定,基础教研室专职教师比例总体较低,导致语文课程发展潜力不足,而这一点在理工类院校中尤为明显。第三,从学生学习角度上看,同样作为文科性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时间普遍更长,教学地位也更受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大学在校生而言,迫于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英语学习当中,忽视了母语的学习,导致文字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下降。当然,造成现行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种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究其本质仍然在于高校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认为语文课程所占据的几个有限学分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事实上,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与理念中对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强调,而未能充分领会语文课程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安身立命之学”的终极教学目标。然而按照《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2人文关怀视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三个方向

2.1“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而在语文课堂中则体现为在对文学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鉴赏、解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兴趣,一本体例编排合理,理论与创新相结合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各大高校选取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繁多,且大多是按照文学发展的顺序将各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做一个筛选,然后汇编在一起,或者是根据主题或者题材进行分类,不仅和高中的课本没有太大的差异性,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及课程体系安排,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尝试以文学史和代表作家双线为脉络的教材编排体系,进而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古今中外文学史的全貌,系统化学生的文学认知,为进一步解释文学的人文性奠定基石。教师在专题教学时也应把握好难易程度,不应铺陈太多专业性内容,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能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则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接受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同于初次接触语文的中小学生,经历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对文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以及基本文化常识,具形成了一定的“接受心理”。与此同时,刚进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思维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并且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背景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对文学作品与思想的体会与理解不同。

针对学生已有的文学认知结构,教师就不应当将大学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程那样,通过单一的说教方式以及树立道德榜样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事实上,人文关怀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的是对人性中真实面的强烈的精神关照,所以教师应当从一个语文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文学世界的导游,在带领学生领悟文学的同时将大学语文作为交流传统的场所,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阐释自己的理解。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发言与辩论。比如在讲解项羽这一人物时,教师可以先总体疏通文本,然后着重于激发学生从社会、心理、伦理角度反思促成项羽悲剧性格的原因,并探讨“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愿意和项羽这样的人做朋友?”,进而增进对现代人交友观的剖析。又比如,在探讨安娜•卡列尼娜的死时,教师可以在同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人物对话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将当时俄国社会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婚姻爱情观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2“情”提倡感悟性教学,引导大学生从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中获得人生启迪。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仅具有理性认知,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意味着具有较高的智商以及专业知识,还意味着具有较高的情商以及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是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当中的人文性目标相一致的,因为文学本身就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与情感的抒发与升华,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价值。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为了学分与课时而流于形式的语文课堂片面强调了文学知识的工具性,将学生看做知识灌输的容器,无法真正激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发扬人文知识的精神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做到用心感悟文章,然后再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与体验,对学生形成一种文学感染力。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也应当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声情并茂的展示,比如播放《霸王别姬》、《傲慢与偏见》等优秀电影片段,增强文学材料的可观、可感性。大学语文教材是各时期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无论是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还是从现当代文学到外国文学,都体现着人本主义精神与生命意识。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文字的字面解释,而应该通过恰当的情感运用加深学生印象。但是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还应当带领学生深入问题本质,最终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意志情怀。

2.3“行”大学语文课堂也应勇于尝试实践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文学是指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把学生的高校语文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的文学社团,展开诸如诗文朗诵比赛、演讲辩论比赛,甚至尝试自己构思与创作小说等等实践教学活动来锻炼与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输出与表达能力,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让大学生在亲近自然与感受自然的同时,深化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

3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入与升华,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语文课堂,从“知、情、行”三个角度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将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具有一定综合素养水平的大学生人才。我们应当欣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提升,逐渐由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讲解转变为文学与文化并重的局面。当然,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离不开学校制度政策层面的支持,也离不开教师专业技能的支持,更离不开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处理好大学语文新课程中“改革与继承”的关系,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亚琼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