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探索教学大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清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语文一直处于主要学科地位,也是学生们非常重视并且愿意花功夫花力气去学好的一门课程,而为什么到大学,语文课的情况却一落千丈,处于境况堪忧的地步,首当其冲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清晰。大学语文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而其定位却基本保持不变,主要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淀和拓展学生文化底蕴。而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大学语文的这种定位显然已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初高中基础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已经开始侧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大学学习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发学习和选择学习的意识开始抬头,选择兴趣性强、实用性强、专业性强已经无形中成为大学生听课的“潜规则”。
1.大学语文的教材混乱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很多,据说有数百种,其实互相‘克隆’甚至抄袭,有特色的极少,即使有,也往往‘劣币驱逐良币’”。一语中的,教材的编撰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材从语言类别角度划分为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有的以专题划分为学.求知、胸怀.品格、理想.信仰、生命.时光、爱情.婚姻、人情.人性、世态.民生、史传.行状、咏史.怀古、写景.记游,可以说大学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仅以编者个人的审美倾向为准线,对于作品、名家的入选也是不同教材有不同的选择,“就近年问世的几种较有影响的教材看,春兰秋菊各有特色,而彼此之间的侧重点相去甚远”。
2.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不受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时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保持一个学期34个课时左右,也就是一个周上一次大学语文课,这还不包括有些时候因为其它因素被迫冲掉的课时。一本教材在一个学期内要结束,使得原本审美性很强的课程变了味,一方面老师力图多讲把知识面扩大,一方面是课时少,使得一些知识被压缩,审美性的赏析课程也变得有些走马观花。
(二)大学语文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学语文授课一般由刚进校的老师担任,一旦老师在学校有了一定的资历就不再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因此教授大学语文课也被看作是给资历浅的老师一个锻炼过渡的阶段,甚至有非中文专业的老师也被拉进来大学语文教学的队伍,而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学语文老师进修机会不多。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高校中,教育工作者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程度严重不够,而在许多学生心中,大学语文教育更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单一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灌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甚至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甚至逆反,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互动较少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大弊病,有些老师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简单的赏析美文,而整个赏的过程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导,给学生灌输老师的审美倾向,学生就在这样的导向前很难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跟不上或者说是不愿跟上老师的节奏。
(四)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不给力大学语文的考核一般采取考查方式,而大学语文考查的方式更多的是以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考查方式让很多学生放松了学习的紧迫感,对学生来说没有压力,也就会产生不重视大学语文想法,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但是迫于学分所需,使得大学语文不知不觉中处于食之无味、弃之不能的尴尬地位。
在回归传统文化并重视语文应用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怎么学,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体应紧紧围绕"回归阅读"的核心理念,找准定位,课程紧扣目前大学新课标要求,通过大量阅读经典,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方法技巧和情怀视野的同步提升。著名作家曹文轩说,阅读不仅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更是青少年了解世界,反省自身,汲取多元文化的重要方式,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已演化成一种条件附带性博弈,当教育对象通过某种假设认为该选择与自己未来得失成正相关,接受的概率就会无限增大,反正这种影响就会失效。我们不可否认,上大学收费、毕业双向选择等现实因素使得大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学生们学习心态变化,即学习的现实功利性增强。因此,我们在注重传统人文性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期盼,遵循以传统人文性教育为主,同时辅以服务社会的实用性教育,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现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
(二)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习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处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切实做到改进教育方式,突显教育成效。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会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沟通,让他们在平等对话式教育实践中领略到教育的真谛,以真情呼唤学生自觉得情感体验,才能从根本上颠覆“教”“育”分离的被动格局,使大学语文教育获得实际的价值与意义。
2、教学手段科技化、信息化、多样化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成为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必然途径。作为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搞好课程建设,要求他(她)掌握新近的教学方法,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将先进的技术、设备等各种信息资源应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如将实物、彩图、视频、情景剧、现场表演等教学手段带进课堂,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来加强教学的可感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大学语文而言,要把语文学习和经典阅读等以趣味、实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3、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大学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和模拟,它有着高校大学语文建设的特色,大学语文的归根结底还是以提升学生审美趣味性和鉴赏能力为主导,因而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着自身的灵活性,把教学地点从教室延伸到室外,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教学的结合,如把爱国主义实践基地教育与感受爱国诗篇的魅力相结合,把风景旅游胜地与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作品相结合,真正做到视觉、感官与心态的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教学掌控能力
1、老师自主学习,提升自我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及时获取学科的最新知识,使教学成为有源之水,做到原有课程常讲常新,开设新课从容不迫。信息传播大师尼格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教育者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不仅在理论而且在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话语优势,可以根据课堂教育需要得心顺手地把汉语言文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储备知识信手拈来,以翔实、生动的内容和语言强化教育说服力与吸引力,取得教育对象的信服和敬仰。
2、学校给老师创造机会,提供进修平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靠以前的知识原地踏步,要求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变化,掌握专业领域最新成果和科研动态,学校在经费、科研等方面给教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当访问学者、继续深造等进修方式实现走出去、学回来的提升模式,让大学语文老师在精、专路上走稳走好。
3、走教学相长的双师型道路大学语文不同于中文专业课程,它主要引导学生对名篇名作的鉴赏,来充实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大学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作家、诗人、词人、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朗诵家等的身份,而每一次角色的转变也能让学生新奇、崇拜、仰视之余,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所在。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的、生动的、互动的、充满趣味的课程教学,它主要通过对各类名家名作赏析,展示出中国传统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底蕴,凸显出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形成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必要认识,促进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刘雯雯单位: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