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模块化教学大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模块化”趋势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改革是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的直接体现。纵观教材编写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最初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多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品串讲为主要模式,这种编写方法相对简单。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材编写进入百家争鸣时代,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地域特点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教材编写模式的多元化:有延续文学史模式的,有按照文体进行编写的,有将文学欣赏与技能传授相结合的,不一而足。不管哪种模式,都体现了编者对大学语文定位的思考,有些注重工具性,有些注重人文性,有些突出趣味性,有些突出当代性,甚至不少教材想体现所有功能,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大部分教材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他们最初的设想。当研究者大谈大学语文如何改革时,一个短期内还无法改变的现实是:大学语文课程尚未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规定为公共必修课。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这决定了大学语文先天性的边缘地位。有统计表明,现在全国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有些学校甚至规定不选修大学语文不能毕业。这就给大家一种错觉,好像大学语文已经很受重视了。可实际上,大学语文“一般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也就2课时左右”。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大概32个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想要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如此多的目标,岂不是天方夜谭?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调查认为,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这一观点也可以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模块化趋势中得到体现。以目前较为通行的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皆采用模块单元编写。为了方便说明,笔者将这些教材的单元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这四种教材的编者都精心组织了不同数量有内在意义关联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之下选录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主题相近的文史哲作品,并且适当加入导语和按语,为课堂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方便。以这些教材为蓝本,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和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思想境界的提升、对自我人生的思索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需求以完成此方面的升华,思想开始成熟的大学生尤其如此。要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容的包容性大学语文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古今中外经典的诗、词、文、赋、小说、戏剧作品,这一点在各种大学语文教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如果仅限于此,大学语文就基本等同于高中语文。我们所说的“模块化教学”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也就是在一个模块主题下不仅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内容,因为在古代文史哲等学科本来就属于一体,不同学科可以同时体现相同的思想。对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启发,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如,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我的信仰”模块,包含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西铭》、佛家经典《六祖坛经》,选了穆旦、北岛等现代诗人的诗作,还选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信仰》、法国史怀泽的《敬畏生命》,通过不同文化、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我的信仰”的含义;“美的历程”模块,既选择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篇章,又选了林语堂的《中国书法》、杜甫的《丹青引》等经典作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主题模块的包容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必定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主题的明确性“模块化教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能使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学习和思考。教师选择什么样的主题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在众多有关审美、社会、人生、思想的主题中如何挑选最富代表性、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心得,选择了“我的信仰”“品格修养”“爱情婚姻”“《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等主题。在单元学习前,笔者结合教材导言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予以引导,在作品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在的关联;在每一主题讲解后,笔者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以便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学习前就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充满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同作品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关联,避免了以往单篇串讲方式带来的边学边忘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的深刻性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更具主动性,厌倦老生常谈的枯燥说教,他们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希望教师的讲解具有深刻性,这一点正是“模块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基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几千年积淀的经典思想资源,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很强的认同和学习欲望。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无疑是三大核心思想,这些思想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对此,一般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是选择某些经典篇章(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中的名篇)逐字逐句讲解,这种方式和中学教学很相似,大学生们基本可以靠自学完成,因此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如果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意义、有趣味的文化单元,在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传统思想有一个全方位、较为深入的了解,使每一个主题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想象的旅行和思想的冲浪,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他们就具有吸引力,也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任何好的教学理论都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实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成功开展“模块化教学”并非易事,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特别注意。
(一)模块的选择以上面所列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为例,徐中玉、齐森华版本,丁帆、朱晓进、徐兴无版本为12个单元,夏中义版本为16个单元,温儒敏版本为25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有4-10篇不等的选文,少数单元选文在10篇以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以目前大学语文的课时量来说,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单元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舍成为重要问题,选择哪些单元和篇目,放弃哪些单元和篇目,需要大学教师慎重抉择。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择单元时必须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师的专业特长。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在单元选择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抑制这种选择偏好,因为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能够游刃有余,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选择单元和篇目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时教师觉得很重要的单元和篇目学生却不喜欢,这时不妨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投票决定选择哪些单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理工院校的学生,教师还应该针对他们的专业特色,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强化大学语文在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化功能。
(二)模块的实施在进行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为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教师可以借此掌握学生对此问题的了解程度,以便开展下一步教学;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如,当讲解“我的信仰”模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谈论进一步讲解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信仰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然后展开有关信仰文章的讲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把“人文关怀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内在的醒悟和提高。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时对学过的单元分组讨论,然后让每组选一个代表演讲,或者选出观点相左的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交锋中思考社会和人生。模块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品格,为了体现学习的当代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就某些与主题相关的时事建立博客、微博或微信,让学生以留言的方式展开讨论,以便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采取和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三)课后的沟通课后沟通分为两种:第一,教师主动和学生的沟通。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接受情况,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二,学生主动和教师的沟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模块教学的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否主动和教师进行课后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在每单元讲解后都会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和作业,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撰写小论文或人生感悟式的文章,然后有选择地在课堂上点评。学生一旦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得到重视,教师是一个可倾诉的对象,就会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和教师讨论相关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向教师倾诉他们在人生、爱情、信仰等方面的困扰。教师应该重视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师生互动也标志着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绝不会因为使用了某种理论和方法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还要看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因此,要想取得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成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高。
作者:赵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