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原则教学大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感性化原则
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将作品中的审美对象还原,成为最初的感性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美是具体的,它总是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式出现,离开了特定的形式,美就无法表现了。因而,人们对美的感受是以对这种特定的感性形式的直接感知为起点,没有这种直接的感知,就谈不上高级审美活动。课文是以语言来表现美的,文章中的形象也就是审美对象,它具有一种虚拟的感性形式,叫做表象,然后才能对这种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这种感知是间接的、曲折的。运用这种感知的形式去感知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文学修养不够深刻、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课文中的形象审美对象还原为最初的感性形式,这种感性形式比起文章中的形象来,显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更深刻的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譬如,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和现代散文都是反映大自然之美,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只能间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为了让学生对自然美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也可以通过媒体将审美对象还原,让学生以直观体悟的形式感受大自然之美。同样,在教学具有社会内涵的课文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直接感受社会美。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组织学生演绎,更直接的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二、想象性原则
此原则的含义是: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审美对象,形成一幅生动的想象画面。感性化原则是实施美育的最基础、最有效的原则,而想象性原则是对感性化原则的补充。在无法使审美对象感性化的时候,或者是使审美对象感性化的同时,可以运用想象性原则。审美活动不可能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它要进一步上升为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而连续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审美判断的桥梁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决定了想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和把握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美。譬如,我们在进行《幽深秀丽的巫峡》这首作品的教学时,不一定每位同学都游览过巫峡,而关于巫峡的影像也终究和自然中的巫峡有一段距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再现出巫峡的美丽景象,从而感受到巫峡的美,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与巫峡风光类似的风景的联想,来加深对巫峡美的感受,深刻体会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美丽意境。
三、感染性原则
在审美心理中,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贯穿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对审美中的其他因素具有一种推动性的作用,如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等等。学生在感知某一审美对象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能增强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注意力。譬如欣赏自然风光,如果学生对这种风景产生了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就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加深入细致的去领略其中的美感。同时,当学生初步感知了某种审美对象后,情感便会推动他们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情感渗入了审美的过程,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时,对美的感受才会是深刻的、强烈的。只有这样,美育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感染。如果学生无动于衷,美育功能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譬如,学习苏轼的《卜算子》,就必须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学习屈原的《国殇》就要学习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只有当学生沉浸在强烈的、深厚的感情中时,他们对于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把握才会是深刻的,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四、计划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计划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都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语文教材的编排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主要依据的,而不能以美育的要求为主要依据,这就给语文教学美育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美育内涵,从而根据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实施美育,将审美导向由低级引到高级,由感性引到理性。这样才能防止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随心所欲和杂乱无章。譬如,在教学《牡丹亭游园》时,因为这个作品大多数都是由昆曲来表现的,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可以先让学生从感性方面去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语法和音韵方面的知识去感受这种美。
五、渗透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含义是: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育内涵,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当中去。包括字词句教学、作品研习和试题的编写等等。不能把美育和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割裂开来,孤立的进行审美教育,更不能脱离教材,把语文课完全上成美育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的美育内涵与其它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把语文知识的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教学互动促进、相辅相成的境界。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贴切、生动的比喻句和奇特新颖的通感的运用,让学生借助想象,充分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如词语的活用和叠字叠词的运用,体会词语的艺术表现力和节奏、韵律协调的音乐美,把美育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
作者:潘媛媛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