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组课题大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5份,该问卷主要从学生角度、教学角度、考核方式、课程建议4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学生中外文学作品阅读和汉语言写作情况:14.8%的学生每周或每月的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的时间少于半小时,16.2%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22.7%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阅读时间超过2小时的占47.3%。有16.6%的学生每天用汉语言写作(包括写博客和微博),45%的学生每周一篇,36.2%的学生每月一篇,2.2%的学生从来不写。从以上问卷的结果来看,法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阅读。比起高中阶段紧张而单调的学习,大学阶段有较丰富的社团活动,创作环境相对宽松,随着手机和WIFI的普及,文学创作方式(如博客和微博)更加便捷,用汉语写作的频率更多,更利于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因此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每月或多或少通过各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也是学生们进行自主阅读和创作提升审美判断能力的良好基础。在对“语文能力”一词的理解和个人语文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期望方面,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很强,4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一般,有4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需要提高。近67.7%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主要指文化审美和思想修养。27.3%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的是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有25.5%的学生希望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偏向语言能力的学习,有65.5%的学生偏向文学、文化和以史带篇为主的教学。8.4%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待不仅是“解脱应试教育,丰富心灵,汲取多种思考方式”,而且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审美修养,丰富心灵世界。”从问卷所反馈的信息看来,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偏向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等文化综合素质上的培养。文学的核心是人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审美性文字表达。要了解文学的真谛。首先必须阐释其审美功能,名家名篇的讲析,就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和以往的课堂教学探索,我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大学语文课程提升学生审美修养的方式
1.采用小组课题等方式,改变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因专业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就不一样。但不同的个体和专业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找出这些共性。这共性就是审美教育。因为美育是超功利的、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正因为美是超功利的,如果在审美中给予太多附加的要求,审美就成了负担,也无法客观、从容地感受作品和生活的美好,因此,第一步就是改变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采用小组课题+开卷考试,学生不用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赏析作品和品评作品,并把自己所感受的文学的美好记录下来,展示给他人,一起在课堂里分享和交流。我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心灵休憩的港湾,给“行色匆匆埋头赶路”的学生一个脚步放慢的机会,有机会欣赏一朵花,一片云,一座桥,纯粹地没有负担地去欣赏《诗经》中的爱情诗和西方经典诗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以史带篇赏析文学经典为辅。学生们自己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通过小组课题用PPT在课堂上赏析自己钟情的诗歌,当众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他们从中西古典文学作品中惊艳于文学作品字字珠玑的美,感受作品中炽热和真诚的情感,上下几千年东西千万里,文学表达虽方式迥异,但我们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种由作品引发的共鸣使得文学经典长盛不衰,这种共鸣既让他们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也由此帮助他们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2.结合文学之美,感知自然和生活环境之美。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提出“美是生活”这个著名的观点。他认为“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每个考入南医大的学生多少要压抑自己的本性,埋首书卷,到了大学还是停不下来,忙着考英语四、六级和各种专业证书,日常生活被非诗意遮蔽,尽管置身于“中国最美的十大校园之一”的校园里,但仍在忙碌中渐渐钝化了欣赏美、感受快乐的能力。因此我希望通过文学的引领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环境之美,感受日常生活的诗意。
3.在文学中感受美好情怀,培养乐观性格和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中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审美倾向性,这种审美的倾向性正是一定的社会的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每个民族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理想,但中华民族的旷达、乐观、坚毅、沉稳、善良是各时代共同的审美理想。在课堂上本人有意识地选取有正能量的、主题相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赏析中感受美好情怀,培养乐观性格。譬如我通过中西文学史的宏观对比,让学生了解中西神话和小说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阿喀琉斯和赫拉克勒斯等神话英雄的故事,以“如果我是赫拉克勒斯”引发学生思考,进行话题讨论,结合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兼济天下”的文化传统,在讨论中找到真理:生活给我们很多选择的机会,即便生活再困难,未来再坎坷,也要选择美好,因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除课堂讨论外,课后大课堂更重要,在课堂上布置阅读书目和下次课堂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后准备,此外还可以通过读书讨论、三行诗创作大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虽课时有限,但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和创作,将极大地延伸教学的范围,再利用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选取相应的文学作品因地制宜地进行审美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时刻欣赏身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感染于文学人物的人格魅力,培养乐观、善良、坚韧的性格,真正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审美修养的终极目标。
作者:熊芳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