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博雅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一、博雅理念与教学改革

事实上,与博雅理念相对应的教学范式与教学方法是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不应忽视的重要内容。纵观教育发展史,基本的教学范式有三种: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中心的范式,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的思考,是应试教育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习的质量往往也难以控制。现代博雅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述两种范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师生互动是国际博雅教育广泛采用的教学范式。我国目前的教育讨论也经常讲师生互动,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呢?这是大学语文实现博雅教育目标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以成效为本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能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出发点,确定教学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对学习成效的具体评价标准是什么?在学习课程内容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预设,师生都了然于心,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将博雅的要义落实到大学语文课程中,成效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良好的汉语言语感、批判性思维与创意能力的人。审美是个体的生动感知,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被动接受式语文教学,把审美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思考是大学语文教育达成博雅目标的前提。在学生的审美阅读中,其所思、所感要通过说、写来与学习团队交流,良好的语感由此得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也在倾听、论说、写作的交流碰撞中得到训练,细化的成效预设和考核标准,必定落实到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教师要侧重传授方法,给予学生有效引导与及时反馈,而不是讲座式地报告自己的文学研究。教师重在引导,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不同成效等次,对于不同的课题任务,需要拟定细化的层级标准与学习指引,并在课程开设初期发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随时进行主动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努力达到较高等次的学习成效。

(二)师生互动与教学设计师生互动

顾名思义,一定要“动”起来。但长久以来,许多高校语文教学采用教师中心范式,以教师的审美解读为主,考试也以教师所讲为准。学生只听不做,或少做,由于没有动口、动笔、动情,导致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的解读非但没有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拘囿审美的负能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就必须在课堂上获得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体会审美愉悦。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建构的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激发能量的场域。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第一,学习团队的组建。国外博雅教育一般采取小班教学。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条件,还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团队的组建尤其重要。四至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以此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改善班大人多、一盘散沙的状况。组建学习团队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课堂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同辈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第二,学习成效的分享。学生需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分享审美感受,展现说辩风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给予学生分享学习成效的平台,着力营造自由开放、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只有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多的交流、碰撞与能量激发。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学习成效考核。如此文本赏析、艺术演绎等各有侧重的团队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文本赏析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程式,在师生互动教学范式中,可以变教师赏析的传统授课方式为学生先“赏”,教师后“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制作讲解课件,自主选择讲析、辩论等生动的方式分享对文章的审美感受与思考。艺术演绎任务,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或创作剧本,由小组成员表演短剧或拍摄视频短片。这两种类型的小组课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得到训练。课题活动完成后,在课堂展示、学习团队互评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展现,也受到考验,促使他们在评论别人的同时观照自己,在分享中取长补短。

第三,学习反馈的强化。学生“动”起来之后,如果没有反馈,能量就将很快散失,所以,激发能量的关键还在于反馈的质量。尽管学生可能对应试教育主导之下的模式化语文赏析深恶痛绝,可是当自己来欣赏文章的时候,固有的套路和模式仍然很难摆脱。他们可能自我评价很低,有提升自己的迫切愿望,但找不到突破口。应试教育使他们惯于接受是什么,而很少思考为什么是。教师可能告诉学生一篇文章很美,但没有告诉学生审美的特点与方法。所以,师生互动教学法对教师的“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工作的重点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一篇课文,可以安排学习小组先“赏”,其他同学可以与主讲小组现场问答互动,教师需要及时给予恰切的品评,鼓励新见,指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析可以从课文的历史评价、不同的审美角度、文学意象的创造与感知、审美过程的特点、赏析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冲破束缚,获得新知,为下一次的“动”积蓄力量。

第四,情感、语感、灵感与成就感的获得。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理论研究课,而是感性的、审美的。课程学习成效不是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记忆,而是通过情感、语感、灵感来丰富内心世界。这种由“感”而入的精神情志的通达,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得到欣赏,可以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并由此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具备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信心与能力。这样的情志和能力,既是师生互动解读经典的目标,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教学设计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发现之旅”,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场域中,不断有所发现,不仅发现文学作品之美,而且通过“四感”发现自己的内心和潜能。有鉴于此,教师需要以精讲篇目为中心,拓展与之相关的材料,丰富“旅程”的景点,并且鼓励学生在“游历”的过程中分享审美体验,由“感”而“悟”。

(三)师生互动与教材改革教学范式的改变应有适用的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数百种,编写理念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以作品选为主。相应地,也出现了一些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重怎样才合理?如何看待选文与中学语文重复率过高的现象?是否编选外国文学作品?从博雅教育的角度来看,轻视或舍弃文言文作品,显然是一种短视。丢弃经典与博雅精神是相违背的。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曾负责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国文课教学。他主张:“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在重视古典的同时,他力主编选现代白话新文学。朱先生的思想值得借鉴。从师生互动教学的角度看,选文与中学课文重复率过高,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的编者认为重复没有关系,大学可以从更深更高的层次来赏析。但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学生自主先行赏析的时候不但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且极易陷入中学应考分析模式的泥沼。从大学语文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教学目标来看,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也要审慎对待。不少语文教材选用的名家作品不是由名家翻译。僵硬的西式汉语不仅破坏了原作的美感,而且对学生汉语语感的培养有极大的损害。其实,外国文学作品对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审美感受是有益的。编选的时候,既要精选优秀译文,也可以考虑附上原文,供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的大学生参阅。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提供给学生启发思维的空间,避免呆板的导读。有教材编入历代诗文评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在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亦有发现大片尚待耕耘的新地。只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定位,改变教学范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大学语文才能真正实现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王琴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