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模式初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模式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语文课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公共必修课,目标在于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文化素质或人文素质教育。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但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与高教司所提出的课程目的相差甚远。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语文突破教学瓶颈的有效手段。

1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其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应有的作用,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度不够。学生不重视,把大学语文放在极为次要的位置;学校领导不重视,压缩课时或者把大学语文安排成大课,教学效果明显较差。第二,培养目标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思想,不仅教他们如何做事,更要培养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大学语文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有些院校过度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相对忽视了大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教学方法简单。很多教师惯于满堂灌,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教学方法的单调简单,课堂气氛的沉闷,这也是大学语文处于尴尬境地的一个原因。教学内容单一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深层次的道理,课堂气氛沉闷。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言:“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背诵诗词、文言文、成语等一些枯燥的材料,而不引导我们去领略文学作品的美。对于文学作品也只是从文字入手,分析作品的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虽然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不能培养起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算是语文的悲哀吧。”第四,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传统观念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理工科专业更加合适,语文等文科课程只需要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即可。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文科课程的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积累,也应注重写作、交流、为人处世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以上相关能力的培养。

2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模式探析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反思和改革的重点,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大学语文的能力培养目标,贴近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的讲解,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相关课文之间的联系四个方面的教学经验。

2.1明确大学语文的四个培养目标

大学语文课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目标在于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文化素质或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实现的培养目标有四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情感感受能力、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课堂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思考作者的人生观点、生活经验。学习文章的语言组织模式、文章结构安排和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知识素养、人格素养,形成正确人生观,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罗素《我为什么活着》文章中,当我们讲到“我追寻爱,还因为它让人远离孤单———是那么可怕的孤单。”这一句,重点给学生分析“孤单”和“空虚”的区分,引导学生不要因为“空虚而谈恋爱”。在讲到罗素的三次结婚四次离婚的爱情婚姻时,重点分析“激情”与“爱情”的不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2注重贴近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的讲解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仅仅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不够的。文学作品一是内容比较含蓄;二是有些远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经历;三是大学语文的选文范围不能覆盖新开拓的人文文化领域,时代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体会不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另外,教材内容上的重复不仅唤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学语文的预期心理,同时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处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较难与暮气过重的思想感情沟通,如果过多地接受过时的文化信息,将影响大学生接受新的文化信息,影响他们现实生活的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拓宽自己的见闻,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或学生所关注的典型素材引入到大学语文课堂中。例如,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感人故事、典型人物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章的重点和主题,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学生所关注的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新闻事件、生活现象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时代的典型素材进行课堂教学、交流和讨论。在这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素材分析讲解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主题的理解,从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实用性,有助于学生认识解决学习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达到教书育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正如学生在评教中所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讲得透彻。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我们举例加以分析:例一,《大学》一文阐述了“八目”的先后关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八目”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进行简单的翻译,而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例如,“身修而后家齐”。对于这一点我们结合“深圳公务员打骂亲生父母”的新闻事件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修身对家庭幸福的重要意义:即使一个人拥有高学历和成功的事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也不能给家庭带来幸福;“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点我们结合主席的家庭事例进行讲解。在家里中,主席对于父母是一个好儿子,对于妻子是好丈夫,对于女儿是好父亲。主席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这为他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治理好,强大了,进而才能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例二,我们通过观看“九旬老人手绘18本画册怀念亡妻七十载爱情感人至深”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对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例三,我们通过观看江西卫视传奇故事节目中的“爱情天梯”故事,让学生深深感受舒婷在《致橡树》所表达的“平等独立、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情观等。

2.3注重切实可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少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单一死板,课堂很大程度上仍以教师为中心,讲求知识的灌输,并在师生之间形成了“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背什么”的低效教学模式。在这种枯燥无味的课堂中不仅不能让学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也严重地消解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和积极性。为了突破陈旧教学模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需结合教师的特长、课文的主题、特点以及学生兴趣爱好。教学活动开展,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合教师的特长。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特长,例如,写作、朗诵、表演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效能感,把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展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第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主题,也能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针对国贸、欧美、会计、管理、艺术等专业的班级组织一次大学语文经典诗词朗诵的活动。我们选取讲过的经典诗词或散文,例如,《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蒹葭》、《我为什么活着》、《钗头凤》、《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等文章,并分别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进行朗诵。学生从中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诗词作为朗诵的篇目,可以采取个体朗诵、集体朗诵、男女生搭配朗诵等形式。在朗诵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第二,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正如学生在评教中所说:“我们朗诵一些诗歌,这样一来,我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胆量也得到了锻炼。”第三,提升了学生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中根据学生朗诵的情感、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应把握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每个字、词、句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透露出来的形象,并通过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长短、语速、停顿、表情、动作、眼神、神情等方式展现出来。正如学生在评教中写道:“在课堂可以进行朗诵,这是我最喜欢的,刚好老师的教案就是这样,很幸运,所以在老师的课堂中除了学习到语文知识外还学会朗诵的技巧。”第四,通过配乐使得学生朗诵时韵律更为协调和情感更为饱满,切实感受到经典诗词文学作品的情感魅力。除朗诵之外,我们还尝试开展了演讲、文学作品的读研写演等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大学语文课堂的魅力。

2.4注重相关课文之间的联系

主题相关的课文的综合讲解是指在讲解一篇课文时,以一篇课文思想感情为中心,辐射到其他感情内容相关的课文,由单一文章教学扩展到对一个思想主题的讲解。这不仅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有效解决大学语文课时少的问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王弗的思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有两次相关课文的联系。第一次是由“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第二次是由“苏轼与王弗两个人由夫妻恩爱到两人依然相爱,却生死相隔”的变迁联想到“陆游与唐婉两人恩爱有加到依然相爱却被迫分离的变迁”,从而拓展到《钗头凤》的讲解。由“苏轼和王弗之间的距离是‘两人依然相爱,却阴阳相隔’,陆游和唐婉之间的距离是‘两人明明相爱,却被迫分开,不能在一起’。”拓展到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的讲解。由《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等诗句拓展到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最后升华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要懂得珍惜,懂得呵护。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有些人失去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或遗憾”的主题。

3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当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新特点,开拓创新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以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教学吸引学生,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真正达到培育智慧、净化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的作用。

作者:周远军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