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3篇)

第一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意识以及高校人文底蕴的积淀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逐渐凸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走进困境。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与方法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并在各个专业全面开设,“大学语文”已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意识以及高校人文底蕴的积淀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逐渐凸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走进困境。

一、从目前全国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开设效果来看,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准确,教学目的不清晰,开设的目的意义不明

确虽然全国各高校都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每个高校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有所不同。虽然各高校在制定本专科培养方案时,基本上都是将这门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但从实际开课的情况而言,完全达不到公共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彰显出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不明确。主要表现为:

1.有些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上较为随意,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有的高校虽然开设这门课程,但只在部分院系开设;有的高校是文科院系开设,理工科院系不开设;有的高校只在工科院系开设,文科及其他学科不开设;甚至还有的高校的院系虽然开设这门课程,但只在本院系部分专业开设,其他专业不开设,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2.教学课时偏少,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每个高校在这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开设一学年,每周四课时;有的高校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有的学校开设就更少,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这门课的开设上,仅仅几周的时间,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3.师资力量不稳定。和“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公共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课的教师队伍在各个高校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当前的国内各高校,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课程,都有相对较为固定、专业的师资队伍,有专门的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学团队,教师基本上都有专业基础,都有一定时期的课程教学经历,从而能够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从目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队伍而言,虽然仅仅“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还不能单独成立院系,但专门成立大学语文课教研室的院校也为数不多。大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也较为简单,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就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只要有高中语文基础就可以讲授这门课程,按照高中的讲课方法即可完成这门课程的教授。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根本没考虑专业基础,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文科教师都能讲授这门课程,甚至有的高校让文科教学工作量不饱满的教师兼职任课,以致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4.大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或者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往往采取大班授课,将若干个自然班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课堂授课,每班都在200人左右,甚至近300人。大班上课在一定意义上有其存在的道理,在教学资源(教师、教室等)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但大班教学有很多不利,由于教室较大,听课人数较多,在话筒、音响等教学设备不完备的情况下,教师讲授的内容很难让全班同学听清楚、听明白,更谈不上领会与理解。再者,由于学生较多,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位听课学生听课状态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尤其是作业的批改,教师很难做到每次学生的作业都能给予批改,致使难以把握与了解学生的课后知识巩固情况。

(二)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部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对这门课的教授态度的定位缺乏科学性,盲目认为这门课程就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因此,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高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的改变。众所周知,高校“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着较大差别。高中语文课是对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而“大学语文”课是对在校大中专学生文学素养、人文底蕴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由此而言,由于两门课程教学目的的不同,高校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如果仍然采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排斥,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再者,由于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非专业性,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会有知识的不足,缺乏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根据每一单元的篇目制定出不同的讲授方式,将每一篇目的精彩处讲授给学生,致使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三)教材繁多,良莠不齐,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多

截至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数百种,有规划教材、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等。教材数量虽然众多,但是各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总感到束手无策,很难选择出适合自己院校使用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这门课程的开展。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现象:虽然学校为“大学语文”课程指定了教材,但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基本的教学资源,致使教师对课程的讲授有较大的自由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增删讲授的篇目,甚至有的教师仅讲授极少部分的篇目,其余篇目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进行自学。此外,教学内容、教学篇目的选取与中学教材也有较大的重复,缺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又加之没有专业的教师讲授、教材的不适应性以及大课堂教学的弊端等因素,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到课率不高,学生听课状态不良,产生应付消极态度。

二、诚然,“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部分高校已经走进了困境

研究者一直也在思索着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源,探究着走出教学困境的思路与对策,但最终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困境依然存在。笔者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从任教经历上而言,也感触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直也在思索问题的根源与走出困境的方法。笔者认为,要走出这种教学的困境,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与思路:

一是“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得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实际意义与开设价值。给予“大学语文”准确定位,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稳定有序、高质量的教学队伍。非专业的教学队伍,不仅弱化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关键是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更谈不上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与价值。因而,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强、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的稳定教学队伍,以确保“大学语文”课程的圆满开设。同时,“大学语文”课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与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开阔的知识视野,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让教授内容不仅知识化,而且趣味化、美育化与生动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是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定期开展课余师生间的交流与辅导答疑。

四是规范教材内容,统一教学大纲。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地选取教材。教学内容应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注重教学篇目的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与新颖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领会。正如文艺评论家朱光潜所言,“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注重两点:第一点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精当,能使学生受益;第二点是选编的教材一定要难以得当。”因此,高校只有加大“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学者陈洪所说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成为高校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要通过选用高水平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途径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J].高等教育季刊,1942(3):123-129.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6-18

作者:孙拥军

第二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文章以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在分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模式,以期《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教学模式

一、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况

1.使用教材

由杨经华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2.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的,分专业在大一两个学期开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平均为34课时,分17个教学周完成。根据2014年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在11个教学周内完成,写作部分在3个教学周内完成。2015年的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在8个教学周内完成,写作部分在6个教学周内完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前七个单元为文选,第八单元是欣赏写作。在文选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在欣赏写作部分把重点放在写作方面。

3.教学模式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表演者;学生是观众,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支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过程性评价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1.过程性评价及意义简述

近年来,过程性评价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备受关注,高校在学科改革中不断地融入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又称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结果进行合理评价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化、激励性和发展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工作和生活必需的文学知识,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2.《大学语文》分类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将过程性评价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分为:有效的设计教学大纲、课堂讲解、成果展示、评价成果为主的四段模式进行教学。从课堂讲解这一环节开始,学生要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建立档案。四段模式具体如下:

(1)有效的设计教学大纲目前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这种大背景下,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作为独立院校,要在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找到适合独立院校发展的方向,将对独立院校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开设等息息相关。《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应该结合学院各系部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要符合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匡亚明先生在1978提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基于以上,在依然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语文》的情况下,结合各系部的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并选择了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文选和写作,文选分8个教学周完成,写作分9个教学周完成。

(2)课堂讲解传统的课堂讲解是“满堂灌”,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劳,失去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认真设计每堂课的导入,通过有效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并在每个环节设置科学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讨,把这种内在的学习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在教学中,以家国情怀中的《秦风无衣》为例,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中,在学习文章后让学生结合今天的爱国事例谈谈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爱国方式及爱国方式。在地域关怀《伞下的侗寨》中,根据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贵州省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侗寨,进一步了解侗寨、探索侗寨的人文美。同时,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用多媒体介绍家乡,通过这些切实认识到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最后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介绍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散文集,并鼓励学生写文化散文。在写作部分,课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进行大量练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3)作品设计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有别于其他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作品设计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写作练习等。因为是大班上课(120人),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学号,将班级学生分为15个小组,每组8人,各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在这个阶段虽然作品内容不同,但是要严格遵守以下规定:①根据不同的作品,小组内部自行决定派出几名同学参加,如演讲比赛,每组可派出1-3名同学代表小组参加比赛,但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至少参与一次。②各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并做好相关记录,坚决不允许小组负责人单独完成。③各小组要独立完成作品。

(4)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阶段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阶段。因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分阶段进行成果展示。文选部分的成果展示设定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在结束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之后,学生要自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主要在学习下个单元之前进行,并把这些成果以照片或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写作部分的成果展示将集中进行。小组在展示时需要记录清楚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指明各阶段的完成者。最后要为小组建立文学部分和写作部分的学习档案。

(5)评价成果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这一过程将进一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过程性评价需要从评论者的角度和被评论者的角度出发,但是更注重被评论者的需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同时,在这一阶段,小组要拿出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在小组内要进行互评,同时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和小组的学习档案,不但要关注学生展示的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小组的协作程度等。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实现跟同学、老师的合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增强对本课程的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砖添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应该对这门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学生,从心理上直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亦师亦友。这样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和学或许从根本上才能改变。

总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改变了教学模式,激发了教师教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学的状态,逐渐使大学语文教学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从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博.浅析强化过程性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J].工作指导,2016.01(总第235期).

[2]张秋平.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D].2014.5.

[3]王英瑛.过程性教学成绩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JAVA基础》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2014.12.[4]段秋月.

作者:火兴彩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第三篇: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大学的语文课程应如何改革?首先,应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以能力建模来架构高等院校语文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语文;课程改革;能力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院校应面对所有学生,设置语文课程。纲要的出台,又一次使大学语文课的设置与学习成为人们的关注点。高等院校纷纷做出反应,甚至有多所院校将语文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高等院校对语文的教学与重视程度,还依然具有局限性,语文课程的学习情况也并不乐观。

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目前,只有相对较少的高等院校保留着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且正在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在设置大学语文的院校中,课时的不断压缩,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成为一种点缀。高校语文的开设,其作用如何?高等院校的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一直在探讨这样的问题。高校设置的课程,必将承担相应的任务,其所能承担的责任,就是其存在的价值。大学语文的存在价值,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程的设置在高校的生存问题,也是高校语文教学参与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备受质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高校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实际想脱离。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如:定位不清、各自为政、缺乏特色。近年来,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定位,专家与学者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就大学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审美性还是应该坚持应用及实用性争论不休。坚持人文性与审美性的专家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主要探讨大学语文的社会价值;坚持应用及实用性的专家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探讨语文的实用价值。但这些讨论依然停留在一般层面上,没有根据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上的实际情况。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工作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如果大学语文教育仅仅局限于人文素质教育,必然脱离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模式之外。专业课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怎样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能够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任务,是目前高校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所要面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找到了高校语文教学有效生存的途径。

三、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高校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从传统意义上讲,高校的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因此,高校的语文教师必将跟倾向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的意识共识下,近年来的高校语文教学,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开始关于素质教育的课程,或为选修或为必修,并以学分的考核方式存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当中。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替代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脱去其素质教育的外衣,可以从语文本身重新定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课程改革,将知识传授转换为语文能力培养及训练,使大学的语文教学能够融入到高等院校培养的模式当中去。

(二)高校大学语文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等院校的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不同。大学语文面对全院校的学生,承担所有学生从业所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任务,要对职业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职业能力”的定义,是十分宽泛的,它包括了一个从业者所需的全面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作为职业能力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在职业生涯中,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都是所必须的。一个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受到软实力的很大影响。不再继续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后,如何将提升学生的软实力作为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是很重要的。大学语文可以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作为自己的训练内容,以模块的形式分解语文综合能力,逐项培养训练。明确教学的目的性。

四、高校大学语文改革的探讨

高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关于此项改革,每位语文教学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能够成功实现高校语文教学由人文素质教育向应用型课题转变,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将发挥与目前相较更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方式,也可以考虑按建模的方式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

将语文学习所要掌握的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如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性、理解能力、沟通能力等,对于偏重于语文能力的专业,如职业工作性阅读、职业事务性写作等,单独、重点设置教学内容。围绕实际工作需要,以单个工作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和训练,事学生达到不同水平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方式

语文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应以训练为主,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学习的重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对某一项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

由于课程的设置,被各能力板块所分解,各课程的设置既有独立性,又统一于大学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统一目标之下。在学校不能给予相应的课时保证的情况下,课程的安排就会遇到问题。高等院校的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断探索的过程。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下,语文教学改革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工作当中去,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党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同时,也是高等院校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作者:廖玲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