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语文与情感教育联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语文与情感教育联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语文与情感教育联系

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浓厚的情感色彩,在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关键词:

大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植根于传统文化,负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饱含着浓郁的审美意蕴,是一门富含人文精神与情感价值的学科。和中学语文教育相比较,大学阶段没有了应试的压力,大学语文也不单单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延续,它不仅承载着工具性的职能,更有其自身独特的情感性教育功能。即它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更要通过文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大学课程教育中大学语文所实施的情感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emotional)这一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社会性需要而引起的态度体验”。[1]在教育学领域,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与生成,它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反之,消极的情感对教学过程则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并使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状态。所谓情感教育,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正如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所说,情感教育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2]即情感教育是教育学领域中,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它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注的是学生情感发展方面的质量,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而言,大学语文的内容广博,既包括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体现出中国古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又选取了现当代的经典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包含港澳台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现出广阔时空的民俗文化魅力,又选取了优秀的具有异域风情的外国文学,这些优秀外国文学的加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世界风情和异域文化的了解,它们和中国文学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大学语文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多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这一时期刚好是学生从中学跨入大学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大都处于18岁左右,身心发展尚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他们摆脱了中学埋头苦读的应试压力,跨入了真正的自主规划人生时期,他们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是需要努力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生活复杂而强烈,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极强的好奇心,是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和破坏力的一个特定群体。这一时期也是这一特定群体人格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更加需要健全的情感,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事业能够经受各种考验,从而有充足的力量来迎接未来的各种成功或失败。显然,具有丰富情感内蕴的大学语文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三、大学语文中情感教育策略

(一)以文为本,注重作品情感的解读

以文为本,感受作品包含的人文内涵。以文为本并不是指本本主义或者照本宣科,意思是说,大学语文教材选文本身具有浓郁的人文内涵,优秀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尤其是古诗文,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命脉,是民族的精髓,意味深长。例如,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可以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最真挚、最纯洁的跨越任何外在因素限制的友情。亦可以从“死生契阔,与之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体悟到朴实平淡而又坚定、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誓;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爱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引领的互助友善的社会美德。以文为本,欣赏作品包含的审美意蕴。大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笔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表现美好自然风物人情的作品,又有表现社会艺术生活的佳作,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既能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又能从中感悟到社会生活的百态。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在语言、行文、构思等方面也起到典范作用,如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与体验。

(二)以生为本,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

学生是大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情感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主体。著名学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要有自己的情感参与,要有个性情感体验过程,这种体验过程亦是读者借助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获得生命体验的过程。优秀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内在的深层意蕴,它需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3]因为体验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身心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过程。只有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将作品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也只有体验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感悟和思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才有可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并尝试与文本积极的进行对话交流,当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够真切的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本。

(三)以师为本,注重教师情感的导向

以师为本,不是强调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指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帮助者、促进者与引导者,没有教师这一课堂教学主体的情感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情感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并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带动学生进入“文本世界”,唤起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要处于导向的位置,要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辨别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例如,《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是一篇十分具有感染力的纪实性的广播特写,作者用三封家书的形式向我们描述了对长江源的考察过程。在对这篇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听赏滴水声、流水声、歌声、狗叫声、对话声、口哨声、马的嘶鸣声等多种声音的转换,来感受长江源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了将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室内的电脑、投影、电灯、饮水机等处理来展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

(四)以情为本,注重多种情感的交流

以情为本,是指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多维度的,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有教师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又有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更有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这诸多的情感交流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过程,首先,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从而更加真实自如的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情感进行方向的指引,并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和体验,最后,教师的评价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够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与交流。例如,赏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时,必定不能错过的是他笔下的兼具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这样一个看似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地方却宁静、安逸,人民朴实善良,就连爱情虽然略带忧伤但带给人的感觉却是美好单纯的。就是这样一个被奉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当今浮躁的人们反思,指引着我们对人生的解读与选择。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思考与交流,有学生在提到家乡民间手艺人及手艺作品的日渐远去时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也有学生提到要保护濒临灭绝的各种地方传统文化;有学生甚至提出放慢行走的脚步,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的倡议,就这样在多维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升华。总之,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大学语文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求知、增智和人格健全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摆脱了应试的压力,更加彰显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功能,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人文场或情感场,时时熏陶、感染着从中走过的每一个人,[4]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语文教育实践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成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内容,也是顺应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情感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育的情感功能与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元晖.教育与心理词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436.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

[4]王秀娟.让情感教育走进大学语文课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6).

作者:王优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