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物理交流电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杂、枯燥,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非常费力且辛苦。为了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教师有必要提高当前交流电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分别从注重交流电学习中的难点、如何将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交流电教学中以及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几个方面来展开多方面综合性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交流电;难点;兴趣
高中物理交流电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的综合条件以及教学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综合分析。通过简明扼要地分析高中物理交流电教学,由点及面地展望未来的高效教学,在教育深度改革背景下,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聚焦高中物理交流电学习中的难点
计算交变电流、电磁感应等是高中物理交流电知识中的难点,这些电学知识内容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对这些知识难点进行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避免强迫灌输造成拔苗助长的效果。对于疑难知识点,可以通过解答分析疑难问题以及总结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步骤来完成。下面以交变电流非正弦有效值的计算为例进行分析。关于交变电流非正弦有效值计算的解题,首先,结合实际经验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时间不同,交变电流各自不变的值也不尽相同;其二,时间相同,同时交变电流符合正弦变化的规律,这段时间内交变电流能够完成整数个由零到最大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次,对相关计算的思路方法进行总结。我们一般是选取一个周期的时间对上面两种交变电流非正弦有效值计算的状况进行分析,先对各个时间段内的发热量分别计算,然后将其分别相加求出一个周期内的总发热量,要计算出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在整个周期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相关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得出。
二、加强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育改革后,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正在从最初的积累知识转化到最终以提升综合能力方面为目的,具体表现为:引导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式以及启发式教学作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因此,我们将建立学习目标、抛出疑问等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引领指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索相关知识,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开拓和发展,对学生学习交流电的相关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正弦函数的计算是在正弦交流电有效值计算教学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内容,我们应该寻找更为简单的表示正弦量的方法使计算更加高效,怎么找到这样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讨论这些问题,以此来启发他们,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同时相互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同一时间位置都是同一个值,而并联总电流值是各分支电路电流值的总和等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自我探究式方法去寻找答案,也会加深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授物理知识可以比拟成是在教授一门艺术,教师教学不要墨守成规,要多思维、多变化、多元素,克服一切困难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最终目标,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未知都充满好奇,让学生领略美妙与和谐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久而久之,绘声绘色且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课堂就会呈现出来。演示实验要高频率地出现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可以得到物理教材中的许多概念、规律,因此,物理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教师多做演示实验。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教师利用演示实验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直观的刺激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做“筷子提米”实验,表面似乎是魔术表演,实则是学生对问题充满探索欲,经过教师一番讲解后进行自主思考,学生就确信静摩擦力的存在了,这样生动而有趣地讲解了抽象枯燥的知识,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当然,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综合环境以及师生的具体情况来综合性地制订详细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为使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这也是学生当前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教师应当采用高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设计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把抽象的物理定理变得简单明了、丰富具体,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永梅,梁明旭.高中物理交流电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教研),2013(3):91.
[2]陈龙.以交流电教学为例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2):51-52.
[3]邹勤,代伟,王丹,等.“交流电的产生”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4):28-30,35.
作者:黄万贵 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