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高中地理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生高中地理论文

一、“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无意识记忆

应该“慢”在易错处张先生在书中还说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地理学科的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区域地理作为高考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图作为试题的载体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区域地理却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到高中基本遗忘了,复习难度大,成为高考考生的“重灾区”。从大部分教师对区域地理定位的复习方法来看,有经纬线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特殊事物定位法等,这就要依托大量的记忆训练,且过一段时间,随着区域的增多,遗忘、混淆的问题又出现了。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原理解决区域地理的定位问题。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典例或练习如果涉及初中区域地理位置等问题,笔者这时就会“慢”下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拿出相应的地图查找、观察相应的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类型等初中知识,使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情境中学习地理原理与规律,清除了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的障碍,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学生能用这种方法自行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了。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慢”,是“慢”在学生容易出错的“重灾区”为了增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无意识记而“慢”。

二、“慢”是为了避免“返工”

应该“慢”在生成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也就是效果和时间用量使用过程最优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上,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图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种地形等高线图让学生识读,记住主要特征,但学生只是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这些知识点解题的时候却不懂用,甚至把这些特征混淆起来了,课后经常有大量的学生再追问相关问题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再“返工”复习。笔者曾在2009年带的那届高三学生在该知识点复习课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来引导学生利用德化当地瓷厂制作瓷器剩下废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现的山体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两座山体的正中间穿入烧烤用的长竹签,用彩笔在山体上画出多条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等高线切割,教师把切割下来的模块底部放在黑板上画出等高线(在这过程要注意竹签穿过的孔位要对准),画好后的等高线图再与恢复后的山体模型(用后各模块再按顺序放好)对比着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线图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这个过程费了不少时间,但事实证明那堂“慢”课学过后,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利用等高线图解题而不必再“返工”浪费时间了,在地理原理生成处适当的“慢”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师生的时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为了“更快”

应该“慢”在重难点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高一级知识的获取,需要在低一级知识的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慢工夫。例如“地球运动”这一知识模块,历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这是高中地理复习的重点,同时又是最大的难点。往往教师复习该模块知识点时,学生都听得懂,但到他们做题时,他们又说不懂了。通过询问调查,他们该部分不懂解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读图,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图中的信息用于解题了。笔者今年在复习该部分知识模块时就在图的绘制、转换、变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让学生会看图并会画简单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在此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球仪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经纬网会产生哪些较常见变形图并把变形图再转而绘制为学生所熟悉的侧视图或俯视图等,最后才进行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的学习。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15)班按正常进度按教材顺序复习,(16)班在“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处“慢”下脚步,调整复习进度和内容,结果在讲评练习时,(15)班的学生对图形尤其是变形图很多看不懂,讲评进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学生经过了之前的“慢”步学“图”,很多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不用讲评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所追求的“慢”的艺术,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快与慢结合,不能一味追求进度,一味追求表面的“高效”,要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地理原理的生成处、在教材的重难点处适当“慢”下脚步,慢火细炖,真正实现教学高效。

作者:李金珍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