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的纠偏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的纠偏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的纠偏策略

摘要:构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指引学生参与地理知识探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呢?如何发挥问题导向,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呢?本文通过梳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的不足,提出纠偏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法;纠偏对策

对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应着力于通过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认识地理、理解地理,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内化。但对于问题的设定,一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却将其简化为“情境铺垫,问题链导出,解决问题”等模式化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低。本文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就问题式教法的应用进行梳理,剖析不足,提出纠正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问题式教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不足

高中地理课堂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依托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突出问题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评价。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水循环包含哪些环节?水的物质形态如何变化?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转化?在情境设计上,以台风“山竹”对沿海城市的影响为背景,提出问题:沿海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内涝?如何避免内涝?由此引出本节学习任务,认识自然界中的水,水的物质形态,以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从课堂情境设计来看,虽然与本节课主要内容相关联,但情境创设相对单一,学生在情境中无法准确、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问题设置上,就如何避免沿海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涵盖知识点过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深入了解防范对策。对水循环模型的认识、构建以及地理意义,无法准确把握,导致学习重点不突出。问题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对问题展开探究,但因问题的提出未能契合学生的地理认知水平,导致课堂探究成效不明显。如课堂上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对问题的探究热情不够,难以从探究中解决课堂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问题式教法的实际成效。反思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对问题的设定要顺应学情、符合教学内容。针对地理学科,教师在应用问题式教法时,该如何设定有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问题式课堂包括实践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前者,往往以问题来驱动学生,展开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学习、交流。如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调研活动,查找资料,制作模型,整合多种现实资源,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与评价。后者,探究性学习,以某一话题为情境,由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去调查、去操作、去表达,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提高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多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设疑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地理知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来解决具体问题,从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本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在情境创设上,对“水循环”的揭示,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从生活化情境中展示“水循环”的具体环节。显然,对“沿海城市内涝”问题的创设,学生很难从中感受“水循环”的过程性,很难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所以,这一问题情境,反而让课堂探究变得繁杂,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

二、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纠偏策略

问题式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对“问题”的设定与选择,关系到课堂教学成效的取得。教师在设计“问题”前,要全面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梳理地理知识点呈现方式,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其一般流程如下:第一,确定教学主题。从哪个视角来提炼地理话题,话题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与环境相关还是与社会相关?第二,选择学习方式。根据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结合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如实践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第三,选择应用情境。对情境的搭建,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到情境的整体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第四,设计教学问题。如对问题进行细化处理,列出主要问题,抓住关键点,阐述本节课教学主旨内容。

(一)对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问题式教学法,需要明确课堂主题。主题的确定与选择,要契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立足地理学科特点,可以是某一问题,也可以是探讨的项目。主题的确定,除上述要求外,要了解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及学习能力,再确定具体的学习主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主要概念有“水循环”,教学重点有“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可以通过“水循环”模型的构建,来认识其内容。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揭示,要从环境与社会动态等领域,来设定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如在环境动态领域,不同区域的水体,其形态、多种环节的动态过程,需要学生从观察、分类、归纳、定义、模型等实践中掌握,并由此来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从时间、空间视角,来综合分析地理现象,探析地理问题的演化与发展。建议在探讨“水循环”地理意义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从环境、社会动态等方面展开探究,去关注身边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细化课堂学习方式

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要结合地理知识点,明确相应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以实践性学习方式来解决地理学问题。设定地理学习情境,从地理问题讨论中去探究地理知识。在进行本节课“水循环”问题式教学中,我们引入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梳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地区水体的不同形态、多种环节,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对“水循环”及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进行探究学习。如在认识自然界的水时,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展现了水循环的尺度空间。对“水循环”现象的观察,学生需要从身边的小尺度区域来认识。我们可以结合区域环境,来确定主题。对“水循环”意义的探析,要从大尺度空间,从不同视角来梳理“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设定课堂问题情境

在情境创设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地理现象。对“水循环”的过程学习,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区水环境,让学生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拓展学习视野,以问题调研方式,由课内引向课外,增强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深切认知,了解“水循环”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

(四)设计课堂问题

明晰教学内容,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结合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实际过程,对沿海城市内涝现象进行探究。围绕城市内涝,细化具体问题,把握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如长江流域水循环过程是怎样的?水体有哪些类型?按照哪些标准来分类?通过哪些途径相互交换?如何定义水循环?关于沿海城市内涝现象,展开原因调查,细化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内涝?在内涝中哪些地方最严重?什么时候出现内涝?持续多长时间?发生内涝时,降雨量有多少?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全面认识“水循环”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师有一定要求。教师要提炼教学主旨问题,联系学情,明晰讨论的主题,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情境来展开,让学生在问题的细化与解决中,发展地理思维,增强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罗晓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思路与案例探析[J].地理教学,2019,(23).

[2]张素娟,李云鹏.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关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

[3]李永芳.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式教学应用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

[4]杨志梅,林媚珍.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18,(20).

[5]孙金玲.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创设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6]马永亮.“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5).

[7]谷莹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

[8]王赛琳.普通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

[9]王晓惠,郭志永.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6,(6).

作者:刘维倩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